石达开很想走泸定桥,问题是他走不了。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九月,太平天国爆发“天京事件”。之后,陈报告东王杨谋反,洪秀全暗中召北王魏长辉回京,欲杀杨。
最终,东王杨被魏长辉所杀,东王其余万余人遭受株连。
当时正在前线与清军作战的石达开,听说天京可能发生内讧,急忙赶回,但为时已晚。当他回到天津时,杨已经死了,魏长辉正在杀人。
面对这种情况,石达开斥责魏长辉滥杀无辜,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斥责被魏长辉视为偏袒东王杨修庆。所以,魏长辉想杀了石达开。
不得已,石达开只能逃出天京,但留在天京的家人和部下都被杀了。
第一次离开天京后,石达开给洪秀全写了一封信,要求洪秀全带着平民的愤慨去杀魏长辉。看到绝大多数军民支持石达开,洪秀全写了一封信,把石达开召回,把魏长辉杀了。
石达开再次回到天京后,在军民的支持下,被尊为“义王”,负责处理关于天京事件的问责工作。当时的石达开不在乎个人恩怨,只罚首恶,不怪下属。就连北王魏长辉的亲戚也保护得很好。
此举使得一度混乱的太平天国政权迅速稳定,陈玉成、李秀成等众多后起之秀逐渐走上舞台,在石达开的调遣下开始独立。
总之,天京事变后不久,在石达开的“促政”等相关安排下,田萍王国的内斗日趋稳固,外国开始组织反攻,整个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就在形势有点好转的时候,石达开第二次离开了天津。
逃跑的原因是,洪秀全看到石达开深得民心而嫉妒,于是开始约束石达开,甚至有意害他。
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内讧,也为了避免被杀,他于1857年5月离开天津前往安庆。
之后,石达开走上了颠沛流离的历程。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开辟一块地盘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就是想做一个分裂党。
有一种说法是,石达开第二次离开天京时,带走了太平天国的大部分精锐,导致了田萍天国的覆灭,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首先,如上所述,石达开当时的想法是放弃在天国中心的辅助地位,回归地方。这样做的原因上面也提到了,只是为了避免灾难。
所以,当时他只带了自己的部队。
而且他自己的部队数量也不多,这也是有证据支持的。据参与平定田萍王国运动的两江总督何桂清介绍,石达开在1857年6月2日一天内完成了渡江行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他带走太平天国的大部分精锐,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根据这些线索,说明石达开离开天京的时候,并没有带太多的人。
离开后,石达开的想法是去江西,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石达开曾经在江西打过仗,占领过几个县,比较熟悉。
其次,认同石达开和支持石达开的将领此刻也在江西,有这样一群认同和支持自己的人做下属,以后打开局面会更容易。
最重要的是,由于清军的不断进攻,一些原本被石达开击落的据点如今也岌岌可危,比如临江、吉安等地。
因此,石达开综合考虑后,决定前往江西,一是解救被困的临江、吉安等地,二是在江西开辟战场,最后把江西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在石达开离开江西去天津期间,江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军方面,曾国藩大力发展海军建设,取得了极为有利的成果。鄱阳湖、赣江等流域的水权都被清军掌握。
结果原来石达开击落的所有据点都因为水系被清军控制而四分五裂,无法相互呼应,最终陷入被动局面。
而且因为没有控制水系,没有像样的海军,石达开根本过不了赣江,他也过不了赣江。自然,他无法展开营救计划。
所以最后,石达开拯救江西,占领江西作为自己势力范围的计划破产了。
与此同时,洪秀全的日子也不好过。为了牵制石达开,他把自己的亲兄弟分别取名为洪仁发、洪仁达王、
但是这两个人的能力确实不怎么样,而且石达开走后,他们又被两个人带领去对付清军围攻天京的军事行动,导致天京附近的湖熟镇等很多军事要塞都被清军贡献出来。
不得已,洪秀全只好做出姿态,砍掉了两个哥哥,以示惩罚。
在惩罚了弟弟之后,洪秀全意识到只有打开它才能帮助自己摆脱困境,于是他放低身段,向石达开求助,但结果石达开还是拒绝与洪秀全和解。
但石达开拒绝与洪秀全和解,并不是说与洪秀全彻底决裂。他只是不想回天京,一直有一颗割据之心,所以没有答应洪秀全。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石达开并没有完全无视洪秀全的求救,而是想出了一个“围魏救赵”的主意。
如何“围魏救赵”?很简单,当时,石达开就想,只要他和辅助王洋富的清兵联合起来,然后进攻浙江、福建,那么就可以迫使被围困天京的清军前来救援,从而解决天京之围。
那么当时杨福清在哪里呢?天京事变爆发时,杨福清得以幸存。事后怕受牵连,不敢回天京,主动提出在江西抚州驻军。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石达开离开天京,杨辅清离开江西,开始进攻福建。一度连光泽、邵武、建宁等县县都加入。
正是因为杨辅清在福建征服了很多地方,石达开才想到和他联合,这样可以给清军更大的压力,如果成功的话,也为自己找到一个立足之地。
更重要的是,如果浙江、福建根据地能真正打通,就能和天津根据地融为一体。
于是,在石达开的邀请下,当年9月,杨福清回到江西,而石达开从安庆进入江西。两军会合,开始商议联合进攻浙江、福建。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其实石达开想找个地方自立门户,瓜分国家的计划这次可以实现了,但是最后还是没能如愿。
失败的原因还是洪秀全这里有“蛀虫”。
如上所述,天京被清军围困后,洪秀全惩罚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向石达开求助。结果,石达开选择了拒绝。之后,洪秀全多次给石达开写信,但石达开始终不为所动。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洪秀全逐渐意识到,石达开已经不愿意再做一个忠诚的部下,更不愿意帮助他实现统一大业。换句话说,洪秀全以为石达开“叛变”了。
有了这种想法,洪秀全自然想办法控制和削弱石达开。于是,他利用名爵的诱惑,以给他取名“慕天义”为由,引诱杨福清远离石达开。
终于在咸丰八年,也就是石达开和杨福清相遇的后一年,两人分道扬镳。
就这样,没有杨辅清的石达开,即使在浙江、福建开辟了小许战场,也无法站稳脚跟。当时,清军为了阻挡军,再次启用了在家为丁担忧的曾国藩,这让石达开更有压力。
于是,为了避免四面受敌,石达开不得不放弃建立浙闽根据地的计划,转而率军前往湖南。
后面再讲选择湖南的原因。先说石达开彻底放弃建立浙闽根据地的计划。
这个计划之所以被彻底放弃,不仅是因为杨辅清的离去、清军带来的压力等军事因素,还因为石达开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让洪秀全在背后成了“摘桃子的人”。
你什么意思?1857年石达开离开天京后,先是试图割据江西,后又大举进攻浙江、福建。几次军事行动后,清军大为克制,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石达开及其部下身上。
这样一来,清军对洪秀全施加的压力自然就减少了。于是,洪秀全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组建新军,启用了年轻一代的将领,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李秀成、陈玉成等人。
不仅如此,新军组建后,洪秀全还利用石达开牵制清军的机会,组织了多次军事胜利,如江北、浦口、三河等地的胜利。
这意味着石达开在前方拼命,失去了自己,而洪秀全在后方一次次胜利。
更让石达开恼火的是,洪秀全一边赢球,一边用政治分化下属和队友。杨福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洪秀全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毕竟他才是真正的国王。于是,他发出号令,引诱石达开的部下或队友带着mg重返“天庭”,自然会收到极高的战果。
但这让石达开极为不快。在他看来,他在努力,在变弱,只是为了让洪秀全越来越强。照这样下去,他肯定彻底完了。
于是,石达开审时度势,总结教训后,决定直奔湖南。
选择湖南的原因并不复杂。湖南是曾国藩的湘军老巢。所以,石达开的想法是“釜底抽薪”,打击湘军老巢,这样才能有奇效。
于是,咸丰九年春(公元1859年),石达开率部从江西来到湖南,发动了“宝卿战役”。当时湘军正在全力进攻安庆,石达开进入湖南,士气大乱。
不得已,项只好暂时放弃安庆,全力援助项。最终在清军的围攻下,被石达开一人击败,在宝卿之战中损失惨重。所以他终结项老巢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这一失败直接导致了石达开留在湖南的企图的破灭。看到自己一次次的失败后,石达开再次反思总结。
这个总结,除了总结自己的努力,原来是洪秀全的便宜。石达开也意识到,只有把所有的人都带出洪秀全的影响,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于是,宝卿战役后不久,石达开就赶到了广西,为了让部里愿意跟他去广西,他编造了一套谎言。
石达开对自己的部将撒谎,说自己奉天王洪秀全之命在广西招兵买马,下属却没有怀疑他。于是,数万大军跟随石达开进入广西。
石达开进入广西后,成功夺取了清源府,但随后他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组,即设立不同于田萍王国的机构和官职,目的是建立不同于太平天国的政权。
而他的一系列动作,完全是让各部明白了他的意图。
本来大家都愿意跟着石达开。第一,佩服他。第二,最重要的是,石达开从未宣布与太平天国彻底分离。也就是说,这些士兵仍然是田萍天国的成员之一。
但现在石达开的操作无异于公开分裂,使得他手下的很多部委陷入思想混乱,无论是来自天平天国还是石达开。
同时,经过多年战乱,广西经济极度萧条,尤其是在当地大城州(洪秀全起义后,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凯领导的起义定都广西桂平)根深蒂固,使得石达开各部对未来感到无望。
在各种因素的驱使下,石达开的各部纷纷出逃,有的回到洪秀全的指挥下,有的投奔清朝,有的留下石达开自生自灭。
因此,到1860年底,也就是石达开夺取清源府近一年后,其各部几乎失守。
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也感到心灰意冷,于是带着少部分人回到家乡(广西贵县),在大城与龙公爵黄取得联系,开始受到他的庇护。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石达开其实已经在真正意义上,开始过起了隐居闲散的生活。
那他为什么会带兵出现在大渡河附近?这还得说说大成国的衰落。
如前所述,这个所谓的大城国,是洪秀全组织金田起义后,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凯发动的一次起义。起初这支起义军本打算攻占广州,但久攻不下,于是转投广西。
起义军进入广西后,起初势头良好,一度占领了东起梧州,南至北流,西至南宁,北至容县(今融水)的广大地区,队伍也发展到十余万人。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清军增援广西,大城起义逐渐衰落,原有地区失守。到石达开领兵入桂那年(也就是1859年底),大成的势力已经萎缩了很多。
当时大成教主陈凯知道石达开来了广西,也知道石达开占了清源府。但此人自视甚高,未能主动与石达开取得联系,反而一味攻击清军,从而失去了东山再起的良机。
所以到了1860年,大成已经衰落到了极点,只占据了很小的面积。
在这种情况下,陈凯从这些错误中吸取了教训,决定联系石达开,以便东山再起。不幸的是,1861年8月,他在去石达开的路上被清军俘虏,当即被杀。
陈凯的死导致大成彻底瓦解,其余各部在知道石达开也在广西后纷纷投奔。因此,石达开不能再继续隐居了。在大成败兵的支持下,重新投入战场。
再次回来后,石达开审时度势,决定把四川作为他的伟大事业的基地,同时召集他的老员工。
于是,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九月,石达开率部从广西南北出发,转战川、黔、滇三省,四赴四川,最终于1863年5月来到大渡河安顺场段。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石达开在大渡河前“望河兴叹”,最后被清军包围。无奈之下,他只好同意清军投降,并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所有将士的生存。结果清军食言,不仅杀了石达开,还杀了它所有的人。最后只有300多人,老老少少,活了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石达开没有离开泸定桥,而是“望河兴叹”,最终卡在这里?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泸定桥。
很多人认为当时没有泸定桥,石达开去不了。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泸定桥的历史不是特别长,但至少在石达开去大渡河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据史料记载,泸定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当时康熙下令在大渡河上建桥,是为了解决藏汉之间的货物贸易,满足军队的调动。
因为康熙亲自下令监造,这座桥的工程进度很快,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五年就告一段落了。
当然,当时桥的相对结构比较简单,基本都是由铁索和木板组成。但泸定桥确实是在康熙时期建成的,此后一直正常使用。
所以石达开到了大渡河岸边,有泸定桥,不存在没有桥就不走的情况。
既然有泸定桥,石达开为什么不去?结合当时的情况和相关记载,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
第一,石达开最初的落脚点和要渡河的地方是安顺场。
安顺场,原名紫大地,位于大渡河中游南岸,隶属四川省石棉县。起初,石达开打算从这里过大渡河。
泸定桥在哪里?从地图上看,是在泸定县路桥镇境内。
也就是说,石达开当时并没有停在泸定桥周围,而根据地图显示,石达开当时的位置距离泸定桥大约170公里。
虽然这个距离不算太远,但是在石大凯当时的情况下,走一趟也不容易。毕竟当时他没有去观光。
所以,连石达开都知道泸定桥的存在,在他的第一个方案中,也没有考虑从泸定桥过河。
所以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的石达开是打算从安顺场直接过大渡河,根本没有考虑泸定桥这个选项。
其次,当时有两个因素,限制了石达开走泸定桥。
决定从安顺场渡河后,石达开又订购了更多的船只和木筏,准备第二天渡河,那是1863年5月14日。
但出乎石达开意料的是,当晚下起了大雨,导致河水暴涨,船只无法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渡河。
虽然他派士兵进行了几次尝试,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损失了一些人马。
这就是问题所在。由于暴雨,大渡河安顺昌段水位暴涨,上游也是如此。而且当时的水利设施远不如现在,使得上游洪水滚滚而下。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要求石达开带着几万军队(包括老弱病残)在滚滚洪水中逆行100多公里到达泸定桥?
这根本不可能。
很多人觉得当时的石达开真的很傻,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他带的兵,大部分是由大成的败兵组成,有老弱病残。
结果部队整体素质挺低的,被石达开收拢就不错了。哪里有可能发号施令,随时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
除了洪水,还有清军的围攻。
清军方面,负责消灭石达开的是罗。此人的军事能力相当突出。在他的一手策划下,一支由川军、湘军和地方土司组成的“蛮兵”沿着大渡河布下重围,就等着石达开钻进来。
而距离安顺场100多公里的泸定桥,罗自然没落下。据罗所撰《生擒石逆疏》中记载,他不仅布置部队一路越过安顺场,即连长唐有庚部,去拦截渡河的石达开,而且还布置许多部队沿安顺场沿岸向泸定进发。
其中,沿安顺场向泸定进发的大渡河南岸由罗副都督谢国泰负责,谢国泰北岸由知府负责。这两个人负责拦截石达开。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两个部门带了多少部队,但一定不会太少,还是有几千人。
这样,如果石达开要从安顺场进攻泸定桥,那么他就要在带兵渡过洪水后遭到清军的攻击,而且南岸和北岸都有清军,最终的结果就是石达开大概率被包在交子。
所以石达开因为水势过大,清军拦截,不能也不可能顺利到达泸定桥。
最后一个原因是本地土司王应元。
早在石达开到达安顺场之前,罗就给石达开可能经过的地区的当地土司写了一封信,信中承诺,只要石达开战败被消灭,所得的财物就可以归土司所有。
其中包括驻扎在宋林河对岸的土司王应元。
从地图上看,石达开如果要去泸定桥,其实是可以过宋林河,走宋林地的。此外,宋林河很窄,河上有一座小索桥。
但石达开还是做不到,他试了试,结果被王应元的土炮轰了回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王应元早已成为清军的友军,另一方面与石达开部进入大渡河周边后对当地彝族的态度有关。
据史书记载,石达开进入大渡河周边后,手下开始到处烧杀抢掠,极大地激起了当地土司的强烈反抗。
甚至,因为彝族人不愿意为石达开人带路,被残忍杀害。
这样,石达开自然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土司王力可应元转而反清,阻止石达开渡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从当年的5月14日,石达开到达安顺场子大地后,一直在大渡河畔徘徊,直到当年的6月3日,他还在“望江兴叹”。
在此期间,石达开试图强行渡河,但罗与他起了心眼。他以按兵不动的姿态引诱石达开的军队渡河。他在渡河途中,下令持枪连环攻击,最终使石达开损失惨重。
就这样,清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石达开终于被逼得走投无路。在罗竖起投降的旗帜以避免死亡后,石达开主动写信说,他愿意用自己的投降来换取全体战士的生命。
结果清军在成功诱骗石达开叛逃后,将太平军余部杀光。
这就是石达开不走泸定桥的原因。其实综上所述,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更重要的是,按照当时石达开的情况,就算勉强渡过大渡河,也未必有什么好结果。他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但还是逃不出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