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了废除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这才韬光养晦,隐忍了胡惟庸七年。至于胡惟庸谋反,国史野史,一无可考,也许他心有所思罢了。
建国之初,朱元璋仿照元朝的制度,后改称都察院。都察院的主要骨干是都察院。这些人不管具体事务,主要工作就是出谋划策,所以也叫官员。
自古设官,历代都有不杀官的传统。这些人从不使用暴力,功夫全在嘴上和宝座上,骂人的技巧也极高。因为这些人都是读了很多诗和书的人,连骂人都是引自经典,哪怕是恶意却很美。书读的少了,你会觉得这是恭维。这种不带脏字的脏话真的很厉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生活的政策,逐步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生产。与此同时,朝廷大臣根据地域差异分成两派,开始了新的斗争。
这些派系其实都是同乡会,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以李善长、郭兴、唐河、常遇春等人为代表。朱元璋的首发队伍是会说淮西话的淮西集团,另一个集团是以刘基为首的董哲集团。
淮西集团首领李善长,自朱元璋起兵后一直跟随左右,负责后勤保障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亮,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觉得李善长贡献突出,就封他为韩公,并以其第一功臣的名义任命丞相。他外表大方,但心胸狭窄。相比之下,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运筹帷幄的刘基,虽胜千里,却只封了一个伯爵,俸禄差了十倍。
其实朱元璋是一个地方观念很强的人。李善长在幕后工作多年,不是抢风头,只是努力。另外,作为老乡,跟他在一起自然很安心。
另一方面,刘基不仅对事物的判断比朱元璋更准确,而且还是个外国人。此外,刘基对盗窃罪和战术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正是政变的用途。朱元璋不杀他就不错了,那还能谈什么?
正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敢独享权力者必有敢分权力者。淮西集团和董哲集团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开战,朱元璋似乎很感兴趣,等着好戏开始。
当时刘基的官职是御史中的程,也就是官员的首领。在发现李善长的密友林兵枉法裁判并查明罪行后,他准备被斩首。此时朱元璋不在,李善长急忙找刘基说情,不想遭到拒绝。
后来老奸巨猾的李善长知道刘基深谙天文之道,就把北京长时间不下雨的事实归罪于刘基,说他不该白白杀人。没想到,刘基回答说“你杀了林兵就要下雨”,结果杀了林兵。
不是,刘基这次倒霉,北京没下雨。朱元璋回来后,李善长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虽然没有为难刘基,但刘基知道京师难容身,于是在当年八月,辞官回国。
刘基走的时候,把御史中丞的位置交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太原阳曲人杨显,并指示他等待时机对付淮西集团。
杨显上任后,韬光养晦,积极支持高剑仙等人,并利用官职之力,收李善长的柄,不断弹劾李善长无能、不道德,不能委以重任。
当初朱元璋也明白杨显弹劾的目的,不为所动。但是,时间长了,他对李善长有了看法。面对李善长的诸多指责,朱元璋召回刘基,委以重任。显赫一时的淮西集团被董哲集团彻底压制。
看到淮西集团战败,十分担忧的李善长知道自己腹背受敌。何娃
胡很早就追随朱元璋,但总是不得志。他一直做县令的副官等小官,属于那种自认为无能的人。
复职的刘基直言不讳,缺乏交际能力,以至于很多大臣都开始说朱元璋的坏话。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多疑善变的人,渐渐开始疏远刘基,不再信任他。
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亲笔给刘基写了一封信回国。然而,没有刘基的帮助,杨显很快就被淮西派排挤,被胡弹劾“淫荡”,后被斩首。
当上丞相后,胡还是放过了回国的刘基,并命令手下起诉。原因是刘基以王者之气占了一块地,盖了房子。朱元璋再次下诏惩罚刘基,停发其俸禄。
绝望中的刘基知道,胡的目的不在这里,而是要杀了他,于是他再次发动自己的高明智慧,回京了,因为他知道,只有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自己的性命才能得到保障。
公元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患感冒,朱元璋命胡带御医去看病。刘基拿了药,按照医务所开的药方煎了。不久他得了重病,在他的家乡去世,享年65岁。
胡与刘基的恩怨是众所周知的。刘基在朱元璋眼皮底下逍遥法外五年了。即使胡想对动手,他也不得不考虑刘基的影响。最后刘基病死,肯定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至于后来胡的案子,医生供认是他让胡意图毒死刘基,这成了胡的罪行之一。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形势的判断缜密而准确。虽然他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足智多谋,但他作为智慧的化身被普通人铭记,他无愧于这份荣誉。
胡。在朱元璋的帮助下,他彻底打败了董哲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掌权了,但是他不明白,他胜利的真正原因不是他比刘基强,而是朱元璋站在他这边。
朱元璋非常清楚淮西集团和董哲集团之间的斗争。他之所以不出来调解,是因为无论这两组谁赢谁输,他都是最后的赢家。无论是以胡为代表的淮西集团,还是以刘基为代表的集团,朱元璋想要的都是一个稳定的皇位,没有谋反和抗命。
朱元璋选择胡并不是因为他能力非凡,相反,他的智力平平,主要是因为他对朱元璋构成的威胁最小,这才使胡成为胜利者。然而,傻呼呼的怎么会看到这一点呢?
刘基死后,胡越来越猖狂,收受贿赂,排斥异己,甚至开始挑战朱元璋的最高权力,私自拦截皇位,调动官员升降,私自处决犯人。
1373年,洪武六年,胡挤走宰相后,开始独揽宰相大权达七年之久。
朱元璋对付胡的所作所为,此人欺君,早已昭然若揭。朱元璋作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从战火中勇往直前,已经看清楚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易。
朱元璋也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就连独断专行的李善长,足智多谋的刘基,都被他说服了,而既无军功又无政绩的胡却能让他如此放肆,因为这是朱元璋设下的局,这是阴谋。
想拿,就要先处理。想让它灭亡,先要让它疯狂,这是这个阴谋开始的借口,但不是结果。朱元璋愿意忍受胡的跋扈,让这个跳梁小丑表演七年。真正的目标既不是胡,也不是淮西集团和集团,但这个目标太强烈了,那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
朱元璋登基后,总觉得宰相制度对自己的权力限制太大。他以为世界是自己打下的。为什么要有人和他分享权力?太离谱了。
但是这个制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大臣和天下百姓都认为宰相不可或缺。废除宰相制度必须有一个合适的理由,胡无德无才的独断专行正好可以为朱元璋提供一个借口。
朱元璋默默地注视着胡,静静地等待着,等待机会的到来。
以胡的肆无忌惮的任性,朱元璋没有下手,这让胡有了不祥的预感,慢慢开始惧怕朱元璋,因为他太了解朱元璋了,朱元璋绝不是一个会向任何人妥协的人。
胡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划,那就是拉人下水。在胡看来,如果不想被朱元璋推翻,就必须有足够多的人与他形成同一阵营,这就是法不责众的原因。
之后,胡找了个合适的对象,立了官,拜了拜,做了糖衣炮弹,吉安侯卢仲衡、御史陈宁、都督毛祥等一批朝中权贵相继成为胡的眼中钉。
还不满足,胡开始拉拢李善长,因为李善长不仅德高望重,聪明勇敢,而且还有一个稀世之宝,那就是避死铁券,而且不是一张而是两张。
胡极力巴结李善长,以为有了这个护身符,即使将来朱元璋清算,他也能保命。面对这两个空头承诺,充分说明胡和李善长政治水平低下,与朱元璋相差甚远。
当满清的文官们成为胡的同伴时,学识浅薄的胡却另有所图,意欲取朱元璋而代之。
朱元璋等待的时候终于到了。在一次郊游中,的儿子胡从马上摔下来摔死了。胡一怒之下,把司机处死不用吏部。这件事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他命令胡详细解释这件事。
听完胡的辩解,朱元璋的表情沉默了。在清晰而平静地说出“谋杀终身”这个词后,他没有看胡一眼,飘然而去。
胡魏勇呆若木鸡,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恐惧,全身像抽风似的颤抖起来。当初,胡和战友们商量时,觉得朱元璋显得软弱无力,不堪一击。随着战友越来越多,胡觉得自己强大了,在战友的吹捧下,胡开始幻想自己取代朱元璋,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但是当胡真正面对朱元璋的时候,他并没有感觉到朱元璋的可怕和渺小,远远没有。这时,胡才意识到自己找错了对手,他和朱元璋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
此后多有胡有意谋反之说,家中刀光剑影,兵荒马乱。有人举报后,朱元璋开始除掉胡,但野史,国史,没什么可考的,只在民间流传。
刀已经架在了胡的脖子上,砍下他的脑袋只是时间问题。他没等多久。
看到胡的垮台,胡帝国的朋友程土杰很快起诉了朱元璋。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太多的抱怨,说胡搞裙带关系,卖官鬻爵,甚至私下与元军勾结,准备叛乱。
朱元璋等到了这一刻,马上处决了胡,灭了他的三族。他还处决了党内重要成员,然后下令彻查此事。如果有任何牵连,他们都会被处死。
历史上著名的胡案拉开了序幕。在彻查之下,案子越做越大,经过几年的调查,死了几万人。
胡的精心策划和淮西集团被彻底摧毁。事实上,胡在朱元璋面前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而胡就像一个跳梁小丑。他这辈子做的最大的工作,就是让几万人陪他上坟。
胡之死是
胡死后仅一个月,朱元璋就撤销了延续数千年的宰相之职,并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这么大规模的行动,朱元璋干得轰轰烈烈,干净利落。
无论如何,朱元璋达到了目的,恼人的宰相之位消失了,帝国的一切权力都牢牢掌握在他手中。虽然废除宰相制度后朱元璋的工作量大增,但他并不在乎。在他看来,只要他勤奋工作,通宵达旦地工作。
从此,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明朝的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