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来讲,汉宣帝刘病已在位时的成就,可以用“不负高祖,不输汉武”来评价。
汉宣帝刘病已,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他从出生后,一直到登上皇位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公孙敬声,因犯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在汉武帝去往甘泉宫的路上埋下木偶诅咒汉武帝等罪,被捉拿下狱。
之后,包括公孙敬声以及其父公孙贺,连带着卫青长子卫伉等人皆被坐诛。
此事过后不久,汉武帝行幸甘泉宫,不曾想,刚到没多久便一病不起,此时备受他宠信的江允进言,声称武帝病于巫蛊。
在这种情况下,对巫蛊本就极为敏感,加上因老迈而变得疑神疑鬼的汉武帝,下令江允对此事彻查。
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就此爆发。
由于江允素来与太子刘据有矛盾,因此借助汉武帝赋予的权力,将矛头直指刘据,不仅陷害刘据称其宫中藏有大量诅咒汉武帝的木偶,同时联合他人构陷刘据意图谋反。
而刘据求见汉武帝而不得,为了自保,不得已之下,只能起兵反抗,但因兵力不足最终落败。
落败之后,惶恐不安的刘据带着两个儿子出逃,而在他出逃当日,其母卫子夫为自证清白,悬梁自尽于宫内。
刘据出逃时,其长子史皇孙刘进,因需要安置刚出生的儿子,因此便留在了长安城中,刘进的儿子,便是刘病已。
不久之后,官兵追捕刘据,刘据选择拒绝被捕,自尽而死,跟随他出逃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汉武帝的两个孙子,则同日被害。
而留在城中的史皇孙刘进一家,同样也没有逃过劫难,全家上下皆被处死,唯一活下来的,就仅剩尚在襁褓之中的刘病已。
也就是说,刘病已虽说是汉武帝曾孙,同时身上也流淌着皇室血脉,但因为“巫蛊之祸”一事,在刚出生不久,便失去了几乎所有亲人。
并且,虽说侥幸活了下来,但刘病已却自此开始了一段长达数年的牢狱生活。
没错,即便他当时是个不足一岁的婴儿,但照样被送进了大狱之中,不过幸运的是,他在牢里遇到了一个好心人。
这个人叫做丙吉,当时担任长安城的廷尉监,他深知刘据一家均是被陷害而死,因此对于刘据的孙子刘病已颇为同情。
为了能让年幼的刘病已健康长大,丙吉从监狱里找来两个女囚,安排她们对刘病已进行哺育,期间刘病已病危,都是丙吉拿出自己的薪水买来医药,一点点让其康复。
就这样,刘病已幸运的活了下来,并开始慢慢长大。
但到了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当时不足五岁的刘病已,却又迎来了人生的另一场劫难,这场劫难,差一点要了他的命。
当时,汉武帝病重,又听说长安城中的监狱有“天子之气”,于是下令,将狱中犯人一律杀掉,而就当行刑者前来刘病已所在的监狱时,丙吉又一次站了出来。
吉闭门拒使者不纳,曰:“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汉书》
并且,为了彻底保证刘病已的安全,丙吉亲自守了一夜,直到天亮,无可奈何的行刑者方才离去,并将此事告知了汉武帝。
而在汉武帝听说后,也是长叹一声,说到“天使之也”,意思就是这都是上天的安排,随后大赦天下,刘病已也因此得以出狱。
出狱之后,刘病已住在其祖母家中,由其祖母的母亲进行照顾,在此期间,汉武帝刘彻病逝,临终前除将皇位传给汉昭帝,并安排霍光等人为辅政大臣外,又特意下诏将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
至此,刘病已算是真正意义上恢复了皇室身份。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汉昭帝无嗣去世,皇位因此空缺出来,最终经霍光等人商议,决定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
但这个刘贺,在登基后胡作非为,史料记载他“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因此仅当了二十七天皇帝,便被霍光等人联手废黜,贬为海昏侯。
所以,皇位再一次空缺出来,这个时候,由太仆杜延年提议,丙吉(当时已升任光禄大夫)推荐,并最终经霍光等重臣综合考虑,决定立汉武帝的曾孙,也就是刘病已为帝。
于是,在当年七月,刘病已被迎入未央宫,在拜见了太皇太后上官氏之后,正式即皇帝位,是为汉宣帝。
这便是刘病已登上皇位的全部过程,可以说其中充满了惊险和传奇,从刚出生就遭遇家庭巨大变故的他,凭着好心人的保住,侥幸活了下来,并且又赶上了汉武帝大赦天下,加上汉昭帝的短命,以及海昏侯刘贺的胡作非为,最终皇位不偏不倚的落到了他的手中。
这期间,假如出现任何一个变故,刘病已就当不了皇帝,比如未能在“巫蛊之祸”中活下来,又或者是在监狱里无人照料,再或者幼年时得病而死,以及没有丙吉的舍命相救等等。
另外,假设汉昭帝活得久,以及刘贺不是个胡作非为的人,总之就是,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刘病已就不可能当上皇帝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而反观整个过程,也不得不赞叹刘病已的这段经历,实属传奇。
相比之下,他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至少在起步阶段,并没有经历刘病已这般的苦难,并且原本刘彻并不是太子,他是在汉景帝的偏爱之下,才得以登上太子之位,并最终登基成为皇帝的。
单从这一点,刘病已就比他的曾祖父刘彻要强一些。
除此之外,在汉宣帝刘病已登基之后,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的成就,也不比其曾祖父汉武帝刘彻差。
首先就是他整个掌握权力的过程。
汉武帝刘彻病逝后,霍光被指定为辅政大臣,而在经历了汉昭帝时代,以及短暂的海昏侯刘彻时代后,霍光成为了西汉朝堂上权势最大的臣子。
当然,在此期间霍光对于西汉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除了稳定汉武帝去世后的混乱局势,同时还将汉武帝连年发动战争造成了巨大财政赤字逐一恢复,这些都为汉宣帝日后能实现“孝宣中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由于他权势愈大,这就让刚登基的汉宣帝“若有芒刺在背”。
另外,汉宣帝的发妻许平君,那个与汉宣帝同甘共苦的女子,因被立为皇后,而遭到霍光之妻霍显不满,为了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当上皇后,居然指使女医淳于衍将许平君下毒致死,而这笔账,也应该算在霍光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汉宣帝自然就对霍光愈发不满,但奈何霍光势大,他做不到立马将其扳倒,最终他则是采取了一整套“以退为进”的策略。
第一,是先巩固自己的地位。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宣帝下诏,要为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立庙,而当时执掌大权的霍光并未起疑,因此也就未加阻止。
但其实,这是汉宣帝的一个小伎俩,如果但从情分上来讲,造成汉宣帝幼年悲剧的正是汉武帝,但他之所以要为曾祖父立庙,是因为这里面牵涉到自己的地位稳固问题。
前文讲过,汉武帝死后是汉昭帝继位,但汉昭帝死的早,未能给武帝立庙,而此时汉宣帝为武帝立庙,则借此举表明自己是嫡系子孙。
毕竟在古代,只有嫡系后代,才可以为先人立庙。
不仅如此,借助为武帝立庙,汉宣帝一方面向全天下宣示自己尽孝,提高了声望,另一方面,又表明了自己继承皇统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具有权威性的,不是谁都可以废掉的。
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之前刘贺登基几天后,说被霍光废除就被废除。
并且,这样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还在暗地里向霍光表示,你霍光即便是有再大的权力,但你的权力也是来源于汉武帝的临终托孤,而我汉宣帝作为武帝的嫡系子孙,如果你要废除我,那就是和武帝对着干。
如此,凭借一个立庙,汉宣帝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另外,在不久后,皇后许平君去世,虽说汉宣帝也知道妻子死的不明不白,但他选择了忍气吞声,并且,还如霍光所愿,将其女儿霍成君立为了皇后。
凭借这份隐忍和步步为营,汉宣帝在霍光去世之前,基本上两人相安无事,而这就为他能在霍光死后,一举铲除霍家,奠定了成功的前提。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汉宣帝以极高的礼仪安葬了霍光,此举除了表彰霍光生前为大汉做出的贡献外,同时也迷惑了霍家成员,让他们觉得霍家依旧在朝中如日中天。
看到皇室如此“忌惮”霍家,这就让霍家成员更加得意忘形,因此不久之后,也可以说是在汉宣帝的“步步紧逼”下,霍家终于谋反了。
而汉宣帝等的就是霍家谋反,不然他还真没有什么理由去铲除霍家,所以,在第一时间,早有准备的汉宣帝就平定了霍家谋反一事,并将主要成员抓获。
最终,霍家一门几乎是被斩的斩,自尽的自尽,包括皇后霍成君,也被汉宣帝废黜。
至此,汉宣帝实现了将权力真正握在自己手中的目的,而他在这期间展现出来的手段以及高瞻远瞩,同时还有隐忍,丝毫不比当初的汉武帝扳倒窦太后势力的手段差。
除了掌控权力的过程十分高明外,汉宣帝在文治武功方面,也是可圈可点。
先说文治方面,不管是对于官员的任命以及考核,还是对贪腐的惩治,经过汉宣帝的一系列整顿,均呈现出吏清政明的局面。
比如在官员任命以考核上,汉宣帝将“久任制”扩大推行范围,即如果一个官员在某个地方表现良好,能让当地实现“大治”,那就尽可能的让这个官员更久的在此地任职,以避免出现“大治”局面因为官员的频繁调动而丧失殆尽。
并且,对于代表朝廷出任到地方的重要职位郡太守,汉宣帝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考核选拔办法,并且他还要参与其中,定期对这些郡太守召见考核,以避免庸才、坏才被任命到地方上去,给地方百姓造成损害。
这么一来,地方官员们由于不再被频繁调动,因此在心安的同时,也能在治理自己地盘上投入更多的心思,而对下,百姓们知道这个官员会长时间在这里任职,自然就不敢太过欺罔上司,也就“服从其教化”。
最终,经过汉宣帝的这么整顿下来,当时西汉达到了“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的稳定局面,官员们各司其职,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堂上下一片稳定。
并且,对于贪腐的惩治力度,汉宣帝可谓是“铁拳”频出,毕竟他当年曾游历于民间,深知贪官污吏对于百姓的盘剥是如何狠毒,因此在他整顿吏治时,对于惩处贪腐这一方面,决心相当之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时任大司农的田延年一案。
田延年当初在拥立汉宣帝登基时,也出了不少力,因此被汉宣帝看重,官位特屡获升迁,但他趁着修建昭帝平陵的机会,却开始中饱私囊。
而被告发后,汉宣帝先是拿出自己的私钱填补了田延年造成的亏空,之后又对田延年问罪,最终深感羞愧的田延年在交代完罪状后自尽。
试想,一个曾经帮助自己登上皇位的重臣,其贪贿也没有被汉宣帝放过,这样自然就给其他官吏形成了强烈的震慑,继而贪贿现象必然减少。
与此同时,汉宣帝还多选用各种能吏去治理地方,而大批的能吏在地方上任职,就极大缓解了在汉武帝末期就逐渐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局面。
并且,早年间受过牢狱之灾的汉宣帝,也坚决奉行废除苛法,平理冤狱的方针,在他登基后,他还亲自参与审理过一些冤假错案,同时为了推动刑狱在评审和复核期间的公平公正,他又特设廷尉平一官,专门负责此事。
另外,废除首匿连坐法,赦免因冒犯他名讳导致下狱的百姓,以及派官员到全国各地巡查,平理冤狱,鼓励百姓检举滥用刑罚的官员等等举措,均是汉宣帝在位期间所推出和实行的各种政策。
而在汉宣帝这些有利于朝局稳定、民生发展以及官员清明等举措的实施之下,西汉呈现出了一派蓬勃生机,也逐渐进入了自“文景之治”后的另一个盛世“昭宣中兴”。
内部在得到不断发展之外,对于外部,汉宣帝自然也没有落下。
自马邑之谋开始,汉武帝就开始的大规模的反击匈奴战争,期间经历了多场战役,加上有卫青、霍去病这两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汉朝总算是彻底扳回了局面,改变了以往匈奴强而汉弱的情况。
不过,匈奴虽说被汉朝击败,但并未彻底臣服,并且汉武帝晚期还颇有壮大之势。
因此,在汉宣帝登基之后,针对匈奴就必须采取进一步策略,而他的整体方针则是,能拉就拉,愿意归降就热情欢迎,除非真的必要才会发动战争,总之就是尽量减少太大规模的用兵。
在这种政策之下,匈奴日逐王先贤掸以及呼韩邪单于等势力均归降汉朝,而汉宣帝也由此得以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标志着西域广袤的地域自此正式归汉朝管辖。
此外还有大破西羌,也是汉宣帝在位期间的军事政绩之一。
严格来讲,汉宣帝能达到稳定西域,并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最终目标,实际上得益于汉武帝时代的不断征伐,把原本实力强盛的匈奴打散了架,因此,汉宣帝才会在此基础上,完成其曾祖父未能彻底完成的事业。
但这也不能否认汉宣帝的功劳,毕竟西域是在他的手里真正实现的和平,并且这也和他即位后的一系列政策有很大关系。
所以,在军事方面,汉武帝像是一个开拓者,而汉宣帝则更像一个收尾者,两者相得益彰,也缺一不可,因此,对外军事方面,汉宣帝确实值得颂扬。
最后就是经济和文化方面。
在这两个方面,汉宣帝做的确实是汉武帝会好一点,比如在他登基后,大力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这就让饱受战争摧残的民间经济得到了快速复苏。
同时他执行“抑制兼并,轻徭薄赋”的方针,极大改善了因土地兼并而造成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
这其中,汉宣帝不仅多次颁布诏令,将那些占据大片土地的豪强迁走,把他们的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同时还把国家的公田,借给那些少地,或者是无地的贫民去耕种。
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土地耕种之中,与此同时,汉宣帝还多次降低、减免赋税,又一再降低曾经让老百姓几乎吃不起的盐价,还减少百姓缴纳的算赋钱,以及免除部分田赋等,总之就是尽可能的去减少和降低百姓的负担。
加上汉宣帝大力倡导农业生产的各种政策影响,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
尤其是在他设置太平仓之后,当时谷物的价格,一度出现自汉代开国以来的最低价。
而在文化方面,汉宣帝的贡献同样也不小,别的不说,被我们后人耳熟能详的《史记》,就是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看到吏治清明,朝局稳定,这才敢拿出来发行,而这也让《史记》自此以公开传布,成为一部不朽的巨作。
试想,如果不是汉宣帝打造出来的吏清政明的局面,估计杨恽也不敢将《史记》公之于众,若是如此,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总得来说,汉宣帝的功绩,确实是有资格在汉朝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他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毫不夸张的说是把汉朝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
同时,也正如班固所说的那样,汉宣帝在位时期创下的功绩,称得上是“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
所以,从整体功绩而言,汉宣帝刘病已,并不弱于其曾祖父汉武帝刘彻。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汉宣帝一生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但也不是没有黑点和败笔,而他最大的败笔,莫过于抱着“故剑情深”的深厚感情,将他和许平君所生的儿子刘奭(即汉元帝)定为了继承人。
也正是因为选错了接班人,西汉也由此开始走向衰落,而这归根结底,汉宣帝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作为西汉历史上能与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恒以及汉武帝刘彻并列拥有庙号的皇帝,汉宣帝担得起“贤君”这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