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翁同龢。
两个人既是搭档又是竞争对手,同朝为官,分属不同阵营,个人和感情上是死敌。
晚清著名对联:
“丞相合肥瘦天下,农夫常熟荒。”
也就是说上面两个人。显然,这幅对联充满了对他们两人的讽刺。
一,
中国讲究的是定论,就是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多说,但是人死了之后,可以系统客观的评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神医喜来乐》。我们是沧州人,老乡。其中,喜来乐对待李鸿章。喜来乐把台湾省比作烧饼,把沧州比作烧饼上的芝麻。这么大一块烧饼丢了,看不出你的病。
李鸿章生气了,说道:
“和平是太后松口的,条约是圣上批准的,所以满朝的武文都说条约签得好。我也知道,等一百年,我肯定不是人了。但我以为会有人骂到我死。我活着的时候没想到你会这么说。”
这是李鸿章最后的解释。他也知道自己签了那么多卖国条约,死后会挨骂。但他也机智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平建议是慈禧太后要求的,条约是光绪皇帝签署批准的。结果他背了锅。
同样,喜来乐也有普通公民的局限性。他只知道李鸿章签了约,也只敢骂李鸿章。对于真正导致战争失败的太后和光绪皇帝,不敢发表意见。这可能就叫反对奸臣代替皇帝吧!
同理,后来对翁同龢的评价也只是把他放在“奸臣”的位置上,而没有追究他背后的势力。
啧啧,有人怀疑。翁同龢什么时候成了“奸臣”?课本上可不是这么说的。这是怎么回事?
第二,
回到对联,对联实际上表现了两层意思:
一是李鸿章太贪,二是翁同龢太无能。事实上,这种解释并不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逐渐了解李鸿章和翁同龢,李鸿章成了实干家,翁同龢成了空想家。
至于贪,其实两个人都贪,一个贪钱,一个贪名。当然,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也就是历史上没有一个清心的人被饿死,也就是说清心的人不穷,真正穷的人活不下去。所谓的清流只是一个类。他们总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攻击异己。
作为太子党的儿子,真正的科举状元,两个皇帝的老师,廉洁社会的领袖。翁同龢在史书中一直以正面形象出现,人品毋庸置疑。至少,他主观上没有做过什么恶。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或者说在传统观念里,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非黑即白:
比如坏人要长得像坏人,坏到化脓的那种,比如从小玩弹球,放屁,舔猪,扇马,割驴蹄,洗梨,拔烟袋,偷鸡鸭,爬西瓜皮.
长大了,看到苦姑娘就想上床,看到老人就想踹,看到小孩就想转身,等等。这种类型的坏人,虽然脸上写着“坏”字,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至少他头发不好造成的后果没有那么严重。
这些例子并不是说翁同龢有多坏,而是想说明有时候一个不坏的正派君子对国家和个人的伤害远远大于前者!
第三,
至于翁同龢,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他不是坏人。他比顽固派开明得多。康有为和维新派一样,都是他推荐的。他比洋务派和维新派更保守,尊重儒家之道,也有些排斥外来的东西。
晚清认识翁同龢的人,评价别人是聪明的,但还是缺乏格局:
“从小就善于察言观色,行事机智。”
费健《近代名人小传》评价翁同龢:
“你不能对是非漠不关心,但你不能不同意。”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翁同龢这家伙,缺乏勇气,言行举止总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如果他不做,他可以说出不做的原因。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也可以说出他这样做的原因。做这个做那个都没问题。在他嘴里,他总能给自己一个圆场。这是读书太多的人迂腐的表现。
他可以喷你不到黄河不死,也可以夸你不到长城非好汉。他可以喷你看到棺材才哭,也可以夸你路有尽头。
这也导致了他在推荐康有为时的困惑:
他知道光绪皇帝一定喜欢康有为,所以在推荐他的时候,总是称赞他的才华比自己强十倍。康有为是什么人,朝廷谁不知道,翁同龢此举是得罪了顽固派,但他不信任康有为,又补充道:
“一个人的思想是否能在开始和结束时改变,我不敢知道。”
好吧,现在改革者又被冒犯了.
四,
翁同龢是否应该为甲午战败买单?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翁同龢应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
在一部历史剧里,翁同龢曾对李鸿章说,“正厅上马杀了一个贼,下马也杀了一个贼。”其实这句话是有典故的。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洪秀全起义后,翁同龢的长兄翁舒同是当时的安徽巡抚。这是一系列的决策失误。最后太平军兵临城下,弃盔弃城逃跑。
曾国藩再也受不了了。他无法忍受。他参加了这本书,这份奏章是李鸿章写的。当时朝廷判翁舒同斩首,消息传到他父亲翁新村耳中,让老人活活气死。
这个时候翁心存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所有的皇帝都愤怒了。慈禧太后心软,改变了流放的决定。翁舒同被流放后不久就去世了,这使翁同龢怀恨在心。
毕竟曾国藩势大,翁同龢无可奈何,但代笔李鸿章就没那么客气了。所以,他在剧中说的话,就是在影射这件事。不仅我翁同龢会拿这个做文章,你李鸿章也会拿这个做文章,杀人!
虽然不打交道,但都是政府官员,表面上的礼貌不得不有所保留。然而,他们非常善于操纵舆论。不要以为现在的人会操纵舆论,那个时候的人也会。
翁同龢说李鸿章是:
“丞相合肥薄于天下!”
李鸿章说翁同龢是:
“思农常熟是杂草的世界!”
这两句话也成为了我们刚才提到的晚清名句对联。他们说李鸿章和李贺飞被养肥了,而世界却瘦了。翁同龢、翁长书熟,世态炎凉。
五,
虽然两人是私人恩怨,但背后有两大势力在争斗。可以说,李鸿章的背后,有曾国藩一派,也有项(淮)一派。翁同龢属于保皇派和顽固派。虽然他在戊戌变法时与慈禧并肩作战,但他是站在慈禧一边的。
因为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意识到了军事实力的差距,然后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清朝的遮羞布。在这种情况下,是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汉族武装想尽办法遮掩清朝的裸体,维护自己的脸面。
但太平天国被镇压后,主要矛盾转移,慈禧太后不会容忍自己眼皮底下有这样的势力存在。
李鸿章自己创办北洋水师,当然有威慑清廷邻居的作用,同时也让清廷对李鸿章有所畏惧。
所以翁同龢才这么说。是你北洋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把北洋水师当成了李鸿章的私军,一旦被当成了私军,朝廷怎么可能无限制的花钱军费呢?
清廷一方面还指望这些汉人武装维持统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一直压制他们。所以很容易克扣一些军费,挪用一些军费,或者打将军的屁股。总之不会让你这么舒服。
事实上,李鸿章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力,自己筹集资金。在剧中,他向一家外国银行贷款,但事实上他不能。
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会跳进黄河也洗不干净。北洋水师是你的还是朝廷的?
所以面对落后的战船,过时的武器,不足的弹药,他只能向朝廷要,向慈禧要。慈禧任命翁同龢为户部尚书,就是告诉他没钱!
六,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只能尽可能减少军费开支,甚至使用劣质煤,导致发动机损坏严重,速度变慢。
弹药也不足。镇远和定远这两艘最重要的铁甲舰,主炮炮弹只有3发,打完就没了。在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中,济源的经理方伯谦“临阵脱逃”,被斩首。其实事后来看,是他主炮跑了。没办法,只有尾炮才能伤到敌舰。他调转船头用尾炮攻击。
当然这只是假设,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在这样军费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参战必然失败,翁同龢火上浇油。你李鸿章建北洋水师,花了几千万两银子,号称远东第一舰队。如此不堪一击,你是不是把银子都侵吞了?
李鸿章忍不住了。如果他去打仗,他就会死。如果他不去打仗,他可能还有机会。于是他带着剩下的战船去了阿哈瓦,指望英法调停战事,结果被日本人一扫而空。
翁同龢继续在光绪皇帝耳边吹气。你李鸿章怕死,最终逼得李鸿章发兵,也是惨败。
于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他率领的淮军在陆战中惨败,退出舞台。
七,
大清国威胁朝廷的军事力量消亡了。慈禧太后虽然割地赔款,但一定睡得更香了。毕竟受苦的是老百姓,不是他的皇太后。
而翁同龢却没有受到指责,还成了维新派的领袖,深受慈禧和光绪皇帝的信任。
当然,这并不是为了给李鸿章洗白。他也有私心在里面。但是,自从清朝腐败之后,难免每个人都会被自己的小算盘打败。
只是北洋舰队苦了。2018年,大连湾黄海海战旧址附近打捞出一艘军舰。那是“靖远”号,上面有许多步枪弹壳。这是一艘军舰。当弹药耗尽时,士兵们用步枪互相射击,这显示了他们的勇敢。
也从侧面说明北洋水师真的很缺火炮弹药,唉.
当然,这也是一方面。他们不处理的原因,一个是皇党,一个是后党。
1886年,慈禧太后良心发现,要把政府还给光绪皇帝,就不再听政府的了。翁同龢,一个迂腐的学者,显示了他的效果。他在日记中也写了这一点。在他的观念中,最高权力(皇位)的退位要经过三个让步。
“三言三让”源于周太伯让位于时令历法,被后人称为圣德。后来就变味了,成了潜规则的礼制。比如曹丕几经辞官,才勉强接受了汉献帝的皇位,比如多次拒绝接受李渊皇位的李世民。
于是,翁同龢潇洒地恳求慈禧太后不要一下子把政府让给光绪皇帝。也可以教政府,Bala Bala。你想为一个母亲创造一个孝顺的典范。在这里,可怜光绪皇帝一小会儿。
结果慈禧太后没提这件事。既然你这么强烈的求我,我就勉为其难的多教几年政治!
八,
从1886年到1888年,实际上有两个团队在运作,一个是光绪皇帝,一个是慈禧太后,卜
1888年,光绪皇帝结婚。这个时候,就到了把政府完全还给皇帝的时候了。慈禧太后也不爱权力。她时不时地去还没修好的颐和园暂住。至少她得做个姿态。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开始耍小聪明。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北洋水师的经费被切断,他开始全心全意地为颐和园的迅速建成出力:
“南北洋购,洋枪、洋壳、洋机的东西,暂缓两年,钱都要交。”
后来的甲午战争,主战的翁同龢其实也有自己的打算:
这算盘也打得挺急的。如果输了,可以一举废了北洋水师和李鸿章的兵权,再建清海军,光绪皇帝就有兵权了。如果取得了胜利,会让光绪皇帝自己的决策更加有力和正确,乘势废除后党军权更是不在话下。
但翁同龢没想到战败的代价如此之大,他反过来指责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
"放弃赔偿是势在必行的."
其实我觉得翁同龢的思想不一定那么龌龊,也不一定那么小家子气,不顾大局。即使对李鸿章有私仇,但在军事上还是有这种气度。
九,
翁同龢表演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迂腐。他做学问从政最大的弊端就是不接地气。他根本不认为清朝会被日本打败,而是抱着精忠报国的思想主战。
毕竟北洋水师吃了那么多钱。平时都是老子亚洲第一。怎么会真的发生?李鸿章说你不会打仗?
北洋水师之败,震惊的不仅仅是翁同龢,还有整个清廷,包括西方列强。我简直不敢相信。当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很多次了,就不赘述了。
《走向共和》年,恭亲王临终前与光绪皇帝谈话,提到翁同龢。他生气了,评论翁同龢是:
“集九州之铁,不能投错这个人!”
也就是说,把世界上所有的铁都铸出来,也没有他的错误大!
其实恭亲王不喜欢翁同龢,不仅仅是因为他对甲午战争的失败感到痛心,还因为他是洋务派。洋务运动这么多年,一场战争,几十年前,我一辈子的心血全白费了,无处发泄,只能送给翁同龢。
就翁同龢而言,他的才华、学识、清廉都没问题,是个正直的人。但是,他苦,是因为他读书太多,知识渊博,凡事总说自己的道理,是个好老师。
出发点不能说他错了,但毕竟得罪了太多人。再加上后来意志不够坚定,变了。最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无法容忍他。他只是找了个借口,回家退休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有杀翁同龢的念头,荣禄却帮他逃过了一劫:
“我还没有杀死我的主人!”
翁同龢临终时写了一首诗,定义了他的一生:
“六十年,伤心盖棺。不要对如草掉两行泪。”
回到正题,奸臣,翁同龢不是真的,但他的确是误国了,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
当然,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确实影响了李鸿章,对他来说是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