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曾两次可翻牌,但…
历史似乎淡忘了这两位关键性的人物,他们在120多年前那场甲午海战爆发之前和之中——
一位早就未雨绸缪,向朝廷上报了自己“进攻日本”的计划。
另一位则当海战开战时,在海外筹措了“突袭日本”的行动。
他们是谁?听我一一道来:
一、提出进攻计划者刘长佑
他,湖南新宁人,湘军重要统帅、清朝大臣。
早在1876年,日本侵略朝鲜时,他预感到日本的野心。于是他提出了对日本先发制人的主张。因为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前,曾干过八年的云贵总督,长期和法国侵略者打交道,他深知列强的实力和狼子野心。
而且凭他带兵多年的嗅觉,就知道日本吞并朝鲜后,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大清.因日本人有列强们在后面撑腰。若大清不趁日本羽翼未丰而主动出力,势必会助长列强的侵略野心.一旦日本势大,那将会给大清带来更大的灾难。
刘长佑的计划有理有据,且还设计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和进攻线路。他建议——先用北洋水师的海上优势封锁日本,然后从东三省发兵库页岛,再另派一路从朝鲜出兵.接着从浙江派一路水师进攻长崎。
现在来看,他的计划是完全可行的.因当时日本的海军还不太强。他还在计划中强调:如果大清不趁日本羽翼未丰而主动出力,势必会助长列强的侵略野心.一旦日本势大,那将会给大清带来更大的灾难……
但慈禧,没采纳刘长佑的计划。他为此忧愤成疾,1882年开缺回籍,1887年在家病逝.果不其然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败,皆被言中……
二、采取“突袭日本”行动者
他叫宋育仁,是四川富顺县人。29岁那年进京赶考.高中进士,并且进了翰林院。
1894年3月,被任命为英、法、意、比等4国公使参赞的宋育仁,随大清公使龚照瑗出使欧洲,他实际上是整个使团仅次于龚照瑗的二把手.上任不久,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消息传来,中国已呈败象,平壤兵溃,黄海之战又失利.身在英国的宋育仁曾对战争局势进行了分析. 通过上书,与国内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兵部尚书孙毓汶两位朝中大佬分析时局,并将自己上述的看法以陆地防御为主的战略,告知了他们。但是并没有引起清廷足够的重视。
他焦急万分,猛然间又灵机一动:这不正是运用奇兵突袭日本的机会吗?
于是,这位在英国担任外交官的中国书生,以自身仕途甚至性命为抵押,借下永远都还不清的债务,私自购船招兵组建一支舰队,企图万里奔袭日本,为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的祖国翻盘!
这一突袭计划,看似很大胆但是——因为日本当时正全神贯注于黄海和中国本土,做梦也不会想到攻击会来自南边;加上打的是外国船队旗号,所以船队奇袭成功率极高.即使日本人发现,在长崎和东京一带也无足够的舰只阻击.而一旦偷袭成功,至少将会对日本政府和国民产生心理震动,也有可能使战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日本恐怕不得不从中国撤…
但,不幸的是:该计划却功亏一篑,终成泡影……
因为他的上司以“妄为生事”电告清廷.而清廷已打定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故当北京获悉宋育仁活动大惊失色,李鸿章立刻表示反对;慈禧也认为宋育仁“妄生事端”,当即下旨宋育仁中止相关行为,定船募兵之事一概作废,宋育仁参赞一职不准再当。
在乘远洋轮船回国途中,宋育仁为自己的壮志未酬,而号啕大哭不已……
他于1895年的年底回到北京时,自言“重入都,历忆此行,怆如隔世!”1931年12月5日,宋育仁在四川富顺带着满腔遗憾而逝,可悲可叹!
三、为什么朝廷会一再否定?
回答就这么简单——
因为他们是汉人!有人会问:为何会重用湘军呢?别忘了,那是要平息太平天国起义的内乱。
而且“重满排汉”的祖制,慈禧是很一清二楚的,以她的性情,恨不得一个汉人都不用.更别说采用你的建议啦!为了维系满清统治,清廷也或多或少地吸纳汉人参政议征,不过,这只是满足汉人大臣虚荣心或对外做做样子的表现.关键重要的职位如六部尚书侍郎、军机大臣,一直都是由满人担任.
晚清重臣张之洞,有一次就忘了,总爱在朝堂上讲:我大清怎么怎么样,我大清如何如何.摄政王载沣看他不顺眼,于是当众羞辱他:什么你大清?这大清是我们爱新觉罗家的,什么时候姓了张了?从此张之洞再也不说我大清了……
这是上面讲的两人,为什么报国无门的缘由,也是满朝为何会垮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