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行军打仗胜利后,就要奖励士兵在战场上的血汗钱。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将军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所作的贡献,我们党也开始实行论功行赏。
从元帅到列兵,每个人都得到了应得的报酬。
那么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之间到底有和区别?他们的待遇又有怎样的不同?
军衔制度的建立
军衔是区分士兵军衔的明确称谓,对于明确士兵之间的领导、指挥和隶属关系,促进军队的统一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士兵军衔根据职务、功绩或战功授予不同等级,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维护现代部队纪律具有重要作用。
军衔作为军人身份、地位、荣誉和待遇的象征,对于激发艰苦奋斗、进取拼搏、英勇战斗的精神,提高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国家层面而言,它是一种上自最高统帅下至基层士兵的完整的军人等级体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军事制度。
对于有军衔的士兵来说,是国家授予的表明其身份、荣誉、地位和待遇的称号。
400多年前,意大利雇佣兵中就出现了一些被称为军衔名称的军事术语,如中士、中士、上尉、少校、上校等。
后来,这些基本的军事术语也被用于法国军队,并作为士兵的工作名称,逐渐推广到西欧其他国家。
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常备雇佣军成为近代西欧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上述用于区分岗位的军衔逐渐从岗位中分离出来,成为补充岗位的军衔等级称号。
军衔制度逐渐完善,被世界各国军队所采用,成为国际军事制度。
我国建立军衔制度,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1903年6月,为统一军制,训练国军,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特别训练所”,作为监督训练新军的中央机关。
1904年12月,训令司和兵部参照当时朝廷文官的军衔,结合西方各国军营的规章制度,提出在朝廷奏章,建议军队参照西方军衔制度进行规范。
次年8月,训练处打了《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级暨陆军人员补官体制摘要章程》,提出了授予军官职称的标准、条件、程序和要求。
四个月后,清廷批准颁布实施。此后,清军官制改革开始实施,军官按三、九品评定。
中国清末最初的军衔制度,历时6年多,直至1911年才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当时的职级和等级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但称谓极不一致。沿袭了八旗军队的一些旧称谓,带有明显的满族特色。
清末建立的军衔制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除军官外还有其他军衔,军衔按专业分为十一类,即军需、军医、制造机械、马医、测绘、军法、秘书、督察、军乐队、秀才、连号。职级最多的设三级八级,职级最少的设一级二级。
辛亥革命年后,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清廷的军衔制度被废除,清军的军衔制度也随之废除。清末实行的官衔制度虽然时间不长,在称谓上也与国际通行的官衔制度不太一致,但它开创了中国官衔制度的先河,为后来官衔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一系列法令随之而来,其中 《军事制服令》 便是关于建立新的军衔制度的法令。
这一法令规定,新的军官军衔分为高、中、三等,衔头分别为将军、领袖、司令官;此外,还有一个额外的军官级别。
士官分为一等兵和二等兵两个等级,士兵也分为一等兵和二等兵两个等级。
1931年4月13日,国民政府公布了《陆空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首次明确了空军的军衔。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家
随着国民党军衔的逐步完成,共产党的军队也在不断壮大,并发展出了适合人民军队的军事制度。
在建国之后,还细分出了大元帅、元帅,而我党的军事制度,既有对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军事思想和科学制度的继承,也有在斗争中自身的创造与发展。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8月1日,总政治部指出,我军将开始规范军官军衔制度。
1939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部颁布 《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 。
这次提出的军衔是6等16级: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到最低招募级别。
此时我军只有少数人接受军衔,大多数是需要与国民党有或多或少工作联系或从事统战工作的士兵。
经常和国民党打交道或者从事统战工作的人。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远东红军要求我军派负责人北上配合他们的军事活动。
当时苏联的军队指挥员是有军衔的,考虑到工作的方便,于是临时决定,给我们准备派往苏联的这六位人员授衔,彭真、陈云、叶季壮为中将军衔,伍修权为少将军衔,段子俊、莫春和为少校军衔。
1945年,我党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规定我党我军参加工作时,政府需按我党原有整编制度分配相应物资。
因此,出于必要,中共中央在第二年关于整编军队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地方人员在同国民党人员合作时也要划分等级,以保证我们在合作中的权益。
随后,新四军和山东军区政治部颁布了《军官阶级条例》,对“我军军官部队士兵阶级划分”作出了明确规定。
然而,试运行工作后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内战,未能在全军成功实施。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才有时间和精力重新考虑军衔规范化的问题。1952年冬,开始正式研究军衔制度问题。
1953年初,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解放军军衔的草案,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行,一直到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相关指示,不到一个月,会议便通过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 。
这种官阶制度在中国传统官阶制度的基础上,还参考了其他一些国家的官阶制度。总的来说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军衔制度。
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军官服役条例》及相关文件评定士兵军衔,规定军衔设6等19级。与1953年的法案相比,元帅和准尉的军衔被降低了。
此外,大元帅、国家元帅称号均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其余不变。
详细的军衔等级设置如下:——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PRC);将官——将军、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中士——上士,中士兼下士;列兵——,列兵。
军衔制度于1955年9月正式实施,全军官兵于1955年9月至1956年初陆续被授予称号,属于“东方”军衔,即任命将军、上尉而非准将,区别于“西方”军衔。
而且我军的军衔等级设置规格也比较高。在将军之上,有大元帅、元帅、将军三个级别。
不仅是三个职级之间的差别,所有职级的同等幅度也是由我国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武装斗争一直是我们党的首要任务。我军许多高级军官都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在几十年的战斗生涯中,他对抗战事业和解放事业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对一些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授予高级头衔也是人民的愿望。
在定军衔的同时,中央也对他们的军衔做了一些规定,在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行政级别从一级到二十四级,每个月的月工资最高等级为590元,最低为45元,这个薪资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
根据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行政二级到三级,月工资是536元和478元;大将是行政四级,工资是425元,自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
上将是行政五级,工资是382元;中将是行政六级和七级,工资是355元和310元,自中将以上都是高级将领,可配备警卫、秘书、勤务员等;少将是行政八、九、十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工资是277元、252元、217元。
他在信中写道,与那些入党早、参军早、资历深、战场勇猛、战功卓著的将军们相比,他深感自卑,更不用说与将军们相比了,所以他诚心诚意地申请将军军衔,将军军衔可以授予其他战功卓著的士兵。
革命先辈们对名利的豁达,对奉献的执着,很难不被他们敬佩和感动。
1964年,中央办公会议讨论同意了军衔制度工资改革小组提出的《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认为1955年制定的军衔制度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于是1988年7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号法律,予以公布实施,同时将军衔制度立法。
在新公布的排名系统中,做了一些改变。取消了元帅、将军、上尉,以一级上将为最高军衔,军官军衔设置为三级十一,三级上将、校官、初级军官。
海军、空军军官军衔前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军官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从元帅到准尉,从国家元首到办事员共划分为 24 个级别, 工资从 45 元到 594 元不等。
我军的军衔沿革
虽然重新制定了军衔制度,但从1955年到1965年和1988年,两次实施的军衔制度都是永久军衔性质。
在授予军衔时,除了毛主席和许光达将军的要求外,实际上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许光达
即使革命前辈保持低调,我们也不应该埋没他们的功绩。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革命前辈将永远是我们尊敬和怀念的对象。
军衔是荣誉的象征
《我军军衔发展回眸》
《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纪实(上)》
《我国军衔、工资级别制度的由来与趣闻》
《我国军衔制度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