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没挖的主要原因不是挖不到,而是挖不到。为什么?
秦始皇陵,历史上最神秘的帝王陵墓。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争议,是人们讨论了两千多年的明星人物。
秦始皇陵作为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墓,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尤其是《史记》年的记载,更是让人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那么,秦始皇陵是一座怎样的陵墓呢?
秦始皇十三岁继位时,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前后用了39年,直到他死后才建成。秦二世胡亥继位后,这个庞大的工程被强行终止了。
秦始皇陵的建造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总设计师是秦始皇的宠臣李斯,著名的张寒也曾担任过秦始皇陵的监工。
第一阶段,26年左右,主要是陵园的设计和主体施工,是奠定秦始皇陵规模和基本格局的阶段。
现在我们知道秦始皇陵大概有56平方公里,是故宫的80倍。除了埋葬秦始皇,还有400多个埋葬坑。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已经很大了,但这只是其中一个陪葬坑。
事实上,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也是公认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
第二阶段,大约九年,是大规模建设阶段。在此期间,秦始皇招募了无数的劳工,最高时有多达72万人为他修建陵墓。
即使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9年时间,只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还需要很多时间才能完成。
第三阶段,也就是闭关阶段,我们不知道过了多久,只知道始皇帝死的时候闭关工作还没有结束。
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招募了数十万俘虏在历山服役,但随后陈胜和光武起义爆发,胡亥强行结束了这项工程,但收尾工作前后花了三年多时间。
很难想象一座陵墓居然耗时39年,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没有人怀疑秦始皇陵的奢华。
比如秦朝刚灭亡的时候,项羽来到咸阳,他派人挖掘秦始皇陵,准备挖出金银财宝作为军饷,结果只破坏了地面建筑,根本挖不到秦始皇的地宫。
吉翔烧了他的宫殿去建一座宫殿,去过那里的人都渴望发现它。
从项羽开始,历代都有盗掘秦始皇陵的案例。盗墓贼都是冲着秦始皇的陪葬品去的,没有人成功进入秦始皇陵的地宫。
那么,秦始皇陵里有什么呢?
据《史记》年的记载,司马迁用这句话来形容秦始皇的随葬品:
经三泉,铜降,宫中奇物异事。
据说秦始皇的地宫很深(其实离地面有100多米)。秦始皇的棺椁是铜做的,珍宝不计其数,装满了整个地宫。
换句话说,司马迁不知道秦始皇的陪葬品是什么,只知道堆满了整个地宫,可见陪葬品之多。
除了陪葬品,秦始皇的地宫也充满了艺术气息,这是秦始皇的爱好造成的。
众所周知,秦始皇生前喜欢巡游各地。他希望死后能继续浏览山河大海。于是他让人模仿地宫顶部的星空和地宫底部的山川,往里面灌水银。水银在机械的作用下流动,而他的棺材则漂浮在水银河上。
以水星为百河海,灌输机器,上有天文,下有地理。
此外,毛鞋底
由以上可知,秦始皇陵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如果挖到了,肯定收获很大,为什么不挖呢?
其实秦始皇早就想到自己死后陵墓可能被盗,所以采取了几项措施:
第一招,把自己的陵墓建得又深又结实,不容易被人挖出来。
如上所述,秦始皇陵的地宫有100多米深。其实陵墓上面的土山有51米高,加起来有100多米。显然,在古代没有工程机械是不可能轻易挖掘的。
事实上,无论是项羽还是后来的赤眉军,都曾调动军队挖掘秦始皇陵,但都没有把土堆挖出来,可见难度之大。
其实就算把土堆挖出来,也不一定能进入地宫,因为秦始皇陵地宫有内羡门、中羡门、外羡门三个门,每个门都异常坚固,而秦始皇陵地宫又位于内羡门,所以进入难度很大。
第二个措施是设置隐藏武器作为防盗措施。
据记载,在公元《史记》年,秦始皇在陵墓中设置了一个机关。一旦有人胆敢进入地宫,就会触发机关,盗墓贼就会一箭射穿心脏,不得好死。
要知道,秦朝的弩是非常厉害的武器。在秦横扫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想没有人愿意尝试。
让工匠做一个弩箭,近距离穿的人就需要射。
第三招,水银是天然的防盗武器。
其实,即使没有机关,秦始皇陵的地宫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因为里面有大量有毒易挥发的水银。
秦始皇陵的水银含量有多少?
一种推测是,水银至少有100吨,大部分是由一个叫巴寡妇卿的富商提供给秦始皇的,可见当时的炼汞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因为水银的存在,只要盗墓贼进入秦始皇陵地宫,必然是死路一条。即使是2000多年后的今年,在秦始皇陵的顶部,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树木因为水银的渗入而出现了一些异常。
据专家调查,确定秦始皇陵地宫中有大量水银。能否流动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只要打开秦始皇陵的地宫,这些水银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有了这三项防盗措施的存在,秦始皇陵可以2000多年无人挖掘。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技术条件不达标。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先说说秦始皇陵的防盗系统了,堪称历史之最。
其实就算把秦始皇陵放在现在,也不容易挖出来,原因如下:
第一,项目太大。成本太高了。
秦始皇陵的主体周长1700多米。上面的土堆有50多米高,下面的深度有100多米。有人算了一下,把所有的土堆挖出来大概需要几百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前期勘察和过程中保护措施的费用。这绝对是天文数字。
就算不顾财力把土堆挖出来,清理工作也是个大工程,可能要几代人才能完成。
例如,作为秦王的坟墓,秦景公一号墓只有5000多平方米,清理工作持续了十年才完成。还有秦始皇陵陪葬坑里的兵马俑,只有4500平方米,花了30年才清理干净。
秦始皇陵比秦景公一号墓和兵马俑大几十倍。即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也要几百年才能完成。
秦始皇陵除主体外,还有400多个葬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可见,挖掘秦始皇陵的决定是不能草率做出的。
第二,与成本相比,如何保护文物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有深刻的历史
原来,在专家打开定陵地宫的那一刻,许多文物由于缺乏保护措施,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有的化为乌有,永远消失,有的失去了原有的色泽。这些都是不可逆的伤害。
文物被氧化,是因为在地下几百年,早已腐败。如果暴露在氧气中,它们可能会发生氧化反应,导致文物被彻底破坏。
如何使文物在不暴露于氧气的情况下被挖掘出来,这不仅是人们在挖掘定陵时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现在考古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定陵被发掘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对文物的保护做得不到位,造成了二次破坏。
文物本身是脆弱的。如果没人碰,可能就没事了。如果要移动它,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可惜当时的文物保护并不成熟,很多文物被挖掘出来后遭受二次破坏,损失不可估量。
即使是现在,保护和修复文物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难度不亚于发掘。
因为定陵的发掘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从那以后,国家规定除了抢救性发掘之外,以后不得主动发掘帝陵,也就是说,从政策上来说,秦始皇陵的发掘是不行的。
当然,归根结底,我们现在不去发掘秦始皇陵的原因是技术手段达不到,尤其是在如何保护文物方面,有很大的瓶颈。
当初专家挖掘秦始皇兵马俑时,看到的兵马俑都是灰色或黑色的。很多年以后,他们才意识到兵马俑其实是彩色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兵马俑表面的涂层在接触空气后被氧化,失去了原有的颜色。
同理,在没有水、空气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考古,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用来小范围挖掘文物,或者在实验室抢救文物。比如现在实验室里开很多棺材,效果还不错。
然而,我们现在做不到。在确保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对庞大的秦始皇陵进行发掘工作。如果贸然挖掘,肯定会造成更大的灾难。
也就是说,在技术条件没有达到之前,我们无论如何也挖不到秦始皇陵。
虽然司马迁没有记载秦始皇陵里有什么,但学术界普遍认为,秦始皇陵里记载的文献等文物可能比金银财宝更有价值,可以揭开许多历史之谜。这些东西在地下躺了2000多年,一旦遇到空气就可能消失,所以我们要慎重考虑。
第三,如果不解除秦始皇陵的安全系统,我们可能无法轻易挖掘出秦始皇陵。
如上所述,秦始皇陵有三大防盗措施。第一种可以用现代工程设备破解,但是机关和水银有些难度。
先说机关,也就是暗器,发射弩的人,要想进入秦始皇陵地宫,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知道它的原理,所以很难破解,但又不能用暴力手段破坏,所以要费些周折。
历史上有很多以机关作为防盗措施的帝王陵墓,比如汉武帝的茂陵。不仅有触发剑刺出的器官,甚至还有作为防盗措施的火。
当然,也有很多盗墓贼,因为偷带器官的墓,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在挖掘秦始皇陵之前,一定要想办法,否则会带来人员伤亡。
除了水银,一点点水银我们也不怕,因为它的危害不大,很容易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但是秦始皇陵的水银量太大,不是我们能轻易面对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旦打开秦始皇陵的地宫,大量的水银会蒸发,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而且因为水银太多,挥发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我们可能来不及进入秦始皇陵的地宫,文物接触空气已经损坏。
即使我们的技术条件满足,在秦始皇陵地宫被挖出来之前就采取措施进行密封,那么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地宫打开后挥发的水银该如何排出?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可以降低温度,防止汞挥发,我们仍然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汞运出去。毕竟只要水星还存在,考古工作就很难正常开展。
总之,在水银问题解决之前,我们不能轻易把秦始皇陵挖出来,因为危险系数很高。
第四,如果我们想挖掘秦始皇陵,我们可能要面对许多其他问题。
发掘秦始皇陵是一项比修建更艰巨的任务,除了成本、文物保护和安全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
比如科研方面的投入,毕竟技术到现在还不行,为了解决问题,就要进行科研,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非常困难;
再比如,秦始皇陵的移民和发掘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前期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后期维护运营,都需要将周边群众搬迁到其他地方。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成本很高,不得不考虑。
再比如,即使我们成功发掘了秦始皇陵,如何存放和维护秦始皇陵中的文物也是一个大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总之,除了探索秦始皇陵本身,我们有必要考虑所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秦始皇陵规模太大,发掘成本太高,我们面临的技术问题太多,客观影响因素太复杂,政策不允许。这就是我们现在不能也不敢挖掘秦始皇陵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