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统称为东汉。新朝末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西汉宗室刘秀乘势而起。公元25年,在鄄城称帝,后定都阜阳,继续称“汉”。历史上称之为东汉,是中国古代唯一靠军事力量复辟的民族帝国。
这一方面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西汉末年宗室分封制的实施有关。宗室的网太宽了.到处都有宗室子弟,一直到东汉末年都是如此。刘姓和世界已经融合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而且大部分都是本土家族。
另外,其实西汉并没有失去民心。高、文、景、武、赵、宣都是坏皇帝。西汉的皇权和相对权力,皇帝和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是非常平衡的。除了有为的武帝,基本都是无为的风格。在过去,宣帝基本上是直接负责政府事务得失的首相。
惠、袁、程、艾,也基本属于性格有问题的君主,但也不至于发呆。相对于其他朝代的末世,西汉末年的社会大局还是比较稳定的。最后平帝被王莽杀了,也是因为年纪小,被欺负的少。
自元帝以来,外戚的势力越来越严重。自从皇帝当了皇帝,爵位公正的底线被彻底践踏,朝廷的权力也完全流入了外戚的体系。此时,官员入口和中央通道被完全封锁。因此,西汉末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来自于当地新兴权贵家族对政治权益的不满。普通百姓对西汉的历代皇帝并没有太多的反感,当时正处于儒道传统政治观念与西汉自身的统一和形成时期。
历史上第一次王莽被权臣篡位,窃取中央大权成为皇帝.再往前,这是战国时期燕的一个儿子。他说自己很受欢迎,充其量是一时的舆论炒作,他篡夺皇位的行为,与历史记载不符,很难向被简单政治逻辑洗脑的平民阶层自圆其说。
所以王莽善于炒作,但大炒的方向是取得了上流社会信仰的鸿儒大圣,而不是以平民为目标群体的军阀刘邦、陈胜的子孙。他代表了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儒家思想,以及一种逐渐形成政治转型理想的制度实践冲动。
在某种程度上,王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一个职位。这是关中集团为了平息当地新兴贵族情绪,宣布改革而推出的马前卒。所以,最后愿意陪他一起死的是上层官僚,最后生气吃舌头的是老百姓。
实际上,王莽独揽军政大权不过几年。相对于曹操这种军队和队伍都是自己的军阀,自己创业几十年的人来说,他是西汉中央体制内部变化的结果,他所依靠的基本盘还是西汉。所以后来一旦他作为皇帝做不好事情,之前的舆论神话自然就破灭了。
人民苦不堪言是真的。他比西汉任何一个君主都要怨愤,就像有些人幻想一个设计好的制度理想国,但它真的把社会秩序搞乱了,人民的怨气基本都会撒在失败的理想主义改革者身上。有了王莽失败的强力衬托,汉朝相比之下变得更加神圣。从时代的趋势来看,王莽是在争夺上位,而我
西汉的权力转移一般是最稳定的朝代,以孝治天下。西汉的所作所为最能让百姓信服。足以让百姓期待,代表汉制的刘氏家族血脉能够传承延续下去。
后来的几个朝代,沿袭了不义之邦,提倡孝道,其实就是宗法伦理。然而,在赤裸裸的权力斗争的苍白现实下,基本上,孝道没有任何吸引力,权力的交替普遍混乱。
级别越低,政治逻辑越简单。再复杂的东西,竹简也不能用。不识字的人都知道,篡权是偷东西,不是做好人。人的思想还是应该是宗教的。刘复兴宗法思想深入人心的汉朝,意味着汉朝的制度和稳定在混乱的制度混乱中得以回归,生活得以重新得到保障。
这是在新儒家视角下政治伦理出现之前,先秦时期对普遍血统的世袭承认的思想余波。当时所有竞争的力量都要主动举起这面大旗,事实证明非常有效。东汉光武、明、张等早期皇帝也非常重视突出西汉的继承性。这个标志真的很关键。
因为,汉初之际,除了边疆地区的军阀,核心地区还有刘秀、柳岩、刘璇、刘彭子、刘玲、刘子玉、柳永、刘王,甚至王莽中央的中坚人物刘欣改名为刘秀,都与他们反目成仇。
就算起义军是刘这边支的,也要以汉的名义。即使领导不姓刘,他也会被推上去跟他姓刘,或者他会干脆谎称姓常,说自己姓刘。
由此看来,刘姓复辟在当时是最大概率事件。在刘势力的角逐中,刘家的弟弟才是最有能力的,所以紧随其后的东汉王朝是稳定统一的,所以两个汉朝是连在一起的。不同的是,统治核心由关中的公侯贵族集团变为关东的新实力派。
富汉是时代的客观趋势。可以说,刘姓迟早还在人间,但能否稳固,无法预测。在刘的选择中,是一位杰出的军阀,在幸存者的偏离中幸存下来。河北豪强能参军,是因为他姓刘,在昆阳战争中有能力有名气。
汉朝复辟后的长期统一和稳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历史选择的明朝君主刘秀。至少他的顶层设计顺应了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