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始至终,鳌拜就没想过推翻康熙,他更想当一个清朝版的“霍光”。
当然,必要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毕竟当时索尼确实也位高权重,并且经过孝庄太后的主持,索尼的孙女还嫁给了刚登基不久的康熙,同时在不久后又成为了皇后,这就让鳌拜不得不对索尼有所忌惮。
但随着索尼病逝,再也没有什么人能令鳌拜忌惮,自此,他就踏上了专权之路,比如广植党羽,以及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反正历史上权臣干过的事,他当时都干了。
而康熙当时虽说对鳌拜的专权极为不满,但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他当时并没有实力能对鳌拜怎么样。
不过,虽说索尼死了,但四大辅臣中的次辅苏克萨哈还活着,他看不惯鳌拜的专权,因此在当时就玩了一招“釜底抽薪”。
具体的做法,是苏克萨哈上书康熙皇帝,说自己请求解除辅臣之任。
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很有深意,为什么呢?当时索尼已死,因此按照名分来讲,原本是次辅的苏克萨哈自动升级为首辅,而他如果提出辞职的话,那么在他之下的两个辅助大臣,也就是遏必隆和鳌拜,自然也必须要辞职。
遏必隆暂且不说,单说鳌拜,作为鳌拜,他自然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地位,因此,他决定直接除掉苏克萨哈,以免自己被其所限。
而鳌拜的办法也十分刁钻,他利用苏克萨哈请求辞职的奏疏中一句“如线余息,得以生全”的话,指责苏克萨哈在当时提出辞职是有要挟皇上之意(当时康熙刚刚亲政),最终将苏克萨卡定性为“居功自傲”。
之后,鳌拜又罗织了苏克萨哈诸多罪名,林林总总一共有二十四条之多,其中最搞笑的一条,是说苏克萨哈将皇宫里收藏的《洪武实录》偷偷带回家看。
莫非这个苏克萨哈,还是个明史爱好者吗?
并且,也正是因为鳌拜从来不把十几岁的康熙放在眼里,这才让康熙能在侥幸的情况下将鳌拜擒住,但凡是鳌拜有哪怕一丁点二心,康熙当时所谓的实力,根本就不够看的。
也就是说,康熙能擒拿住鳌拜,很大程度上是他喜欢冒险、兵行险招的体现,只不过他运气好,摊上了鳌拜这个没有什么二心的权臣,最终侥幸获得成功而已。
毕竟,如果鳌拜真的要是有谋反之心的话,他一定不会那么蠢去大模大样 地去见康熙,然后自投罗网。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年的曹操,在迎回汉献帝之后不久,曹操因为要去征讨张绣,按照规矩想要去向皇帝请示,因此,就去见了汉献帝。
而在当时,不甘心被当傀儡的汉献帝,决定给曹操一点颜色瞧瞧,因此就让道路两边的卫士驾着长戟压着曹操的脖子,史料称"交戟叉颈"。
这种阵势,当场就把曹操吓得面如土色,战战兢兢退出来后,自此一直到他去世,他都没有再去见过汉献帝。
为什么曹操不再去见汉献帝,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还要去见的话,说不定哪天就被咔嚓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到时候就得不偿失了。
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意思就是说,君子不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中,虽说曹操并不算是什么君子,但这其中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而说回来鳌拜,鳌拜是武将出身不假,但他也不傻,曹操的例子他应该也知道,如果 他真的是想谋反,肯定不可能见康熙,即便是见,也得全副武装,或者是带上护卫之类。
一旦如此,就凭康熙那所谓的十几二十个布库少年,怎么可能是鳌拜的对手呢?
所以归根结底,鳌拜是真的没想过谋反,他更多的是看不起年少的康熙,同时也不愿放下手中的权力,因此才逐渐专横起来。
但这种专横,就如同汉朝时的霍光一样,虽说都忠于这个政权不假,但却损害了皇帝的利益,因此,皇帝为了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自然要将其扳倒。
总而言之,鳌拜不是宁死不推翻康熙,是他压根就没想过推翻康熙,他顶多是看不起年少的康熙皇帝,认为他做事不靠谱(事实证明康熙年轻时确实不怎么靠谱),因此才会对其藐视,但他忠于大清朝,更准确的说是忠于皇太极这一脉,所以他不可能造反也不会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