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白起、张仪身份不同。商鞅是改革家,白起是军事家,张仪是军事家。尽管身份不同,但他们都为统一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增强了秦国的核心竞争力,一举成为强国。白昌平一战重创赵国,加速了秦国的统一。张仪凭借自己的连横策略,出使六国,成功离间了六国关系,为统一秦国提供了战略方向。
然而他们三人的结局,或者换句话说,在那个剧变的时代,能够自救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在时代的枷锁下惨淡收场。这三个人中,商鞅被汽车撕裂,田雷被处死。只有张仪活着离开了秦国。
那么,张译的秘诀是什么,还是商鞅和白起太笨了?我两样都有。
张仪为人所不齿的“优势”
张仪确实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他的“喉舌”,这也是战略家的优势。但是,张仪有一点是别人难得的,那就是狡猾。
比如他去游说楚国,就用欺诈的手段破坏了齐楚联盟。张在秦国得到秦惠王的支持后,开始了他的连横战略,在他的游说下,秦、魏、汉达到了连横。
公元前313年,秦国已经占领了中原两个重要的进攻基地,一个是函谷关东北的曲沃,一个是武关以东的“商陆”。
“商之地”是两个地方,商指商县,今河南淅川西南;豫州,又名豫中,位于今河南西峡东部,两地毗邻,合称“商州”。商原是楚国之地,被秦国攻占,成为秦国进攻中原的战略要地。
张仪要推行“以秦汉魏之势伐齐灭楚”的战略,自然指向楚国。所以当时秦汉魏对抗齐楚,楚国调动了大量的军队来应对这种局面。
楚军向北围攻曲沃、榆中,在齐国的帮助下拿下曲沃,进而攻打商鞅之地。秦惠王不仅想打败楚国,还想进一步夺取楚国的汉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出使楚国。更不用说,嘴巴一动,楚国就衰落了。张仪告诉楚怀王,秦王最欣赏楚王,最讨厌齐王。现在秦国要伐齐国,但是楚国和齐国交好。如果楚国和齐国断交,秦王愿意把六百里地送给楚国。
楚王答应了,等楚齐真的分手了,楚王派人接受提议的时候,张仪说只有六十里地,楚王听错了。于是,楚王大怒,决定攻打商地。
在如此重大的外交事件中,张毅竟然使用如此卑劣的手段,足见其德。但他的“拖延战术”为秦国赢得了充足的备战时间,使秦国在战前占据了优势。
秦国派出东、西、中三支军队。其中中军在丹阳大败楚军,斩首8万人,俘虏70余名楚将。后与西路军会师,攻占楚汉中六百里,设汉中郡。楚王因为丢了汉中,又大发雷霆,然后派军队攻打秦国。结果他又被打败了。
这是秦楚与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直接关系到秦楚的兴衰。结果楚国在较量中失利,而秦国却大获全胜,拿下汉中,连接关中与巴、蜀,并向中原延伸,占据了重要据点,为在中原取得进展提供了便利。同时,这也是张毅连横策略的成功之处。
所以我们也觉得张毅确实有两把刷子,但同时对他的不尊重行为感到愤怒,对他产生了又爱又恨的感觉。
什么是早晨
为了除掉陈赓,张仪经常在秦惠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陈琠经常到楚国出差,楚王对他很好。张仪说他对秦国不忠诚,后来诬陷他出卖秦国的信息。
陈超不得不一次次为秦王辩护自己的清白,秦王也越来越看重张仪。在张仪强大的谗言攻势下,陈超终于离开了秦国。
秦惠王死后,秦武王不喜欢张仪。此外,他的性格不好,他的王子们起来攻击他进行报复。张仪觉得自己有生命危险,于是另谋高就,再次用自己的“聪明”欺骗大家。
他对秦武王说,齐王恨他,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如果他去了魏国,齐国必然会掀起反魏运动。这样一来,秦国就能攻韩,进三川,出函谷关,逼近周的都城,秦王必然要向秦低头。这样秦王就能捧周王做诸侯,成就一代霸业。
秦武王信以为真,派三十辆军车送他进魏。就这样,张仪成功逃出秦国,投靠了魏国。果然,他一到魏国,齐国也跟着来了。王维很担心,但易昌说他有一个撤军的计划。
张仪逃离秦国的时候,派人去楚国,进入齐国当楚国大臣,然后游说齐王。说齐国在秦国心脏中间割了魏,又说了和秦王一样的话。齐王也觉得有道理,就下令撤退。就这样,张仪在魏国又当上了宰相。
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仪作为一个军事家,强于言辞,狡诈,善用权谋。司马迁说他是“危险人物”,诸葛亮也对纵横家有看法,“善于找借口,不能立盟誓”。
所以做军事家风险很大,张仪的“狡猾”就成了他逃离秦国的法宝。
商鞅死于“酷法”
在战国及其他国家的政治改革中,商鞅在秦推行的政治改革是真正对国家产生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
秦国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很少参加中原诸侯联盟,所以在诸侯国中不合群。同时,由于长期与戎、狄交好,文化、制度、经济相对落后,所以一直为中原诸侯所不齿。
变法后,魏国力大增,大举西进,占领了秦国的西河之地,使秦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公元前362年,即位后,怒称“诸侯不如秦,其貌不扬”。他想恢复秦穆公时代的霸权,于是向全世界发出了求贤若渴的命令。商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秦国的。
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两次政治改革,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表于《史记商君列传》年:《秦民大经十载(岳)》曰:“山中无贼,家中人多。勇打公战,打下私斗,治理乡村。"
从上面的一段话中,我们也发现商鞅变法重在法治,在法制的保障下,产生了上述局面。此外,这段话描述了民间生活。那么,秦国宗室贵族对商鞅变法是什么态度呢?
商鞅在秦推行改革二十年,他最大的过错就是政令不能在帝国贵族中执行,因为商鞅的法治严重削弱了旧制度下贵族的既得利益。
比如有一个变法,实行“军功爵位”制度。有军功爵位的可以封爵,宗室成员也要遵守这个规定。没有军功爵位,就没有封地、田产和财富。
兵制废除了秦国世袭的旧传统,改为服兵役封爵,这是商鞅变法的核心环节。如果你是贵族,你会反对还是支持?是
隐士赵亮对商鞅变法及其死的总结也很到位。首先,他批评商鞅重法治轻德性,把他比作普里西拉。都说百里奚兴国靠的是德治,商鞅靠的是法治,对百姓施以刑罚,用重刑严法镇压百姓。这是积怨和灾难。
赵亮是儒家学者。他认为道德教育对人民的影响比法令更深远。所以他把商鞅变法归咎为一个插曲。柯昭良的说法有失偏颇,但也暴露了商鞅变法的弊端,即酷刑。例如,他对待王子的主人很残忍,先是割掉他的脸,然后割掉他的鼻子。
其次,赵亮也指出了他的问题,说他“知法犯法”。商鞅变法解散分封制,收回贵族封地,爵位与封地挂钩,而商鞅本人占有十五城的封地。这不是他自己主动违法吗?
赵亮认为,商法不能凌驾于人治之上,秦律制度化是商法的一大弊端。《商业法》的实施和执行完全依靠秦孝公的支持。一旦情况有变,商鞅可能会丢掉性命。于是,赵亮劝商鞅尽快归还封地,辞职回家。
商鞅与赵亮谈话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随后太子为秦惠文王继位,这位太子在变法之初因违法受到惩罚。
该走的路是该走的路,但时候到了。很快,以公子谦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遭受商鞅打压和惩罚的保守派,对商鞅展开了一系列反击。
商鞅这时候想起来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最后被迫逃离。《史记商君列传》,说是困在函谷关,想住酒店。结果他没有“身份证”是不能入住酒店的,因为商法中规定,如果未经核实就入住酒店,将会受到连坐的处罚。
之后,他试图逃到魏国,但当他到达边境时被拒绝,因为他欺骗了魏国的儿子,打败了魏国的分裂。最后他说回到封地就只能造反了。结果被抓了,判拆车。
如果商鞅如赵亮所说,变法中途退出,他还有救,但秦国变法失败。所以从秦国的利益来说,商鞅是秦国的一大功臣,而且在他死后,秦惠文王还在继续他的改革,充分说明了他的改革对秦国的重要性。但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刑名之学”和“酷法”也为他的死埋下了隐患。
白起死于内讧
白起在秦国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生70余次,攻陷百余座城镇,被誉为“常胜将军”。他作战经验丰富,善于用兵,攻城略地,为统一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就是这样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他的死与秦王和范雎有关。
当时,秦国有国王秦昭、吴有雷天和文有范居统治。田雷可以擅长对外作战,而范雎可以掌控全局,提出交朋友、近攻的策略。本来在这两人的作用下,秦国可以加快称王的步伐,但是在兵家辈出的时代,一不小心就被忽悠了。范雎就是一个例子。
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继续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而是选择了停滞不前。至于为什么,都是阴谋家。
赵和南朝鲜联合起来,派去秦国当说客,拉拢和,而为了自己的利益接受了的贿赂和劝说。
苏代的游说并不高明。他说,一旦秦国攻陷邯郸,最美的人一定是田雷,与你范雎无关。功劳也一定是田雷的。B
因此,范雎建议秦王,要求停战,并接受割让韩和赵的和平。秦王也同意了,但没有征求田雷的意见,因为他在前线士气高昂。一听说要撤军,眼前的大好形势就白白失去了,他不甘心。
后来才知道,是范雎做了这个糟糕的决定,他对范雎的怨恨不打一处来。两人从此结下了仇恨,有意无意地成了赵的“保护伞”。
公元前259年,秦昭国王想再次进攻邯郸。此时,田雷卧病在家,不能出征,于是改送陵墓。结果陵墓一下子损失了五个营。
白起病愈后,秦国的赵浩棋叫他再攻打邯郸,白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其他诸侯都对秦国怀有敌意。如果再大规模进攻赵国,诸侯国必然会出兵援助赵国,秦国也很难取胜。更重要的是,远征赵国造成国内空虚,人们很容易利用这一点。因此,田雷拒绝参加比赛。
田雷的话也有道理,这也符合范雎最近广交朋友、攻击别人的策略。虽然范雎也同意,但为了打压田雷,范雎在秦王面前献了一点谗言,让秦王误会了田雷。
这样,秦王与田雷、范雎与田雷都产生了隔阂,最终田雷的退出成为必然。所以,田雷之死源于秦国的内斗,这种事情在当年是很正常的。
白起认为自己是魏冉的人,不被秦昭国王信任,这是白起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与范雎相比,秦王更信任范雎,因为范雎帮助他加强了自己的权力,王室和贵族的权力都得到了恢复。
总之,在商鞅、田雷、张仪三个人当中,张仪之所以能够逃脱,主要是因为他获得了自己的地位。战略家主要从事外交事务,常年在各国游说,见过的世面多,认识的人多,对各种诸侯国也相当了解。所以他最后给王维和秦王设了一个圈套,也符合一个军事家的气质。这也是他个人社交能力的体现,绝对是一个牛逼的人。
至于商鞅和白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很体谅秦国。商鞅是有资格的改革家,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选择半途而废,从而造就了秦国称霸的基础。而田雷拒绝出征,也是基于秦国现实得出的结论,但都死于利益之争,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