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有:
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晋朝的“八王之乱”
唐朝的“安史之乱”
明朝“宁王之乱”
清朝“三藩之乱”
安史之乱
首推唐玄宗晚年“安史之乱”安禄山,率领15万大军攻破东都洛阳,建立了“大燕”唐军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平叛岁月。
先是唐玄宗李隆基携太子逃亡蜀中,半路太子李亨被当地父老挽留,在凤翔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于是形势正慢慢发生变化:由于安史叛军的凶残暴戾,百姓日益怀念大唐盛世,各路唐军也开始了反攻。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带领着唐军浴血奋战,同叛军反复拉锯,张巡率领7000唐军死守睢阳,迟滞叛军15万人进攻脚步,保证了唐军的粮草供应不断,最后城破英勇就义,坚守睢阳城达10月之久,可歌可泣。
在无数忠臣良将的努力下,“安史之乱”终于在唐玄宗孙子,唐代宗时期被彻底平定,历时8年,成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七国之乱
汉朝的“七国之乱”起因还是汉景帝大力支持了御史大夫提出的“削藩策”引起的。
但追根究底还是皇室内部权力分配造成的,吴王刘濞封国有私自铸造钱币,冶铁,盐税,招募军队的权力,实际已经远远超过中央,助长了吴王的野心,外加,儿子被景帝失手打死。朝中大臣又步步紧逼。最终联合楚国等六个诸侯国发动叛乱。
刚开始叛军势头强劲,景帝被迫腰斩了晁错,但叛军仍未停下进攻步伐。景帝于是排出大将军周亚夫去平叛,在梁王刘武的坚决抵御下,周亚夫用计断了叛军粮道,仅用四个月便平定了叛乱,吴王被杀,首级传到京城。
八王之乱
晋朝“八王之乱”依然还是司马家内部的争权夺利,统治阶级争斗,受苦受累还是洛阳城百姓,八王之乱持续16年之久,可谓是生灵涂炭,汉族统治内部攻打不断,北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屡次南下,进犯中原,烧杀抢路无恶不作,直接导致“五胡乱华”。汉族差点被灭族,历史伤疤,需要人们铭记,只有内部团结,不折腾,才不会给外人可乘之机,晋朝也是受游牧民族欺辱最惨痛的朝代!
宁王之乱
自古以来,但凡有藩王想做乱,要么就是天子昏聩,奸臣当道,要么就是中央实力不济,地方实力膨胀,野心滋长。明朝中后期的‘宁王之乱’主要还是明武宗正德皇帝宠信宦官,奸佞小人祸乱朝纲,才给了宁王叛乱的理由机会。幸好王阳明及时组织了平叛部队,并且用计谋快速平定了宁王的叛乱,宁王朱宸濠也被俘押解北京处死。宁王之乱,反映出明朝从上层已经开始慢慢腐败,社会不稳定因素蓄势待发,大明王朝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三藩之乱
清朝康熙年间的吴三桂“三藩之乱”拜影视剧的加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受辫子戏的影响,人们只知道吴三桂想谋反做皇帝,殊不知吴三桂也是被逼反的。
康熙帝年轻气盛,想着快去解决三藩问题,步步紧逼,本来对于当年明末清初叱咤风云人物吴三桂来说,半截身子已经入土了,康熙皇帝大可等个三年五年,吴三桂入土为安了,趁新的平西王内部矛盾之际,在用雷霆手迅云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收回藩王权力,稳稳地取胜,然而康熙像每一个年轻领导,少年得志一个心态,急于建功立业,证明自己,再加上智擒鳌拜的余威。
也等不及吴三桂自然死亡了,就想通过武力快速平定“三藩之乱”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果然吴三桂一呼百应,各地的反清武装,群起而响应,眼看形势一片大好,三藩军队马上就可以打过长江去,驱除鞑虏了。可偏偏对于年事已高的吴三桂来说,又幻想着和清廷划江而治,继续裂土称王,错失了有力的战机。给了清廷喘息的机会,解决了西北王辅臣的叛乱,从而腾出手了全力对付三藩。
从此局势急转直下,清兵一路势如破竹,叛军溃不成军,各自为戰,再加之吴三桂不顾部下反对称帝,失去抗清义军的拥戴,被清军各 个击破。随之吴三桂病逝,三藩之战呈现一边倒的势头,直至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昆明被清军攻破,“三藩之乱” 被彻底平定。
清军统一了南方地区,为下一步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