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苏联主要的牺牲,都是对付德国人。
苏联死亡了1000万青年,德军在东线则死亡560万。
这样一对比,苏联死亡军人数量几乎是德国的两倍。
关键在于,苏军始终占据数量上的优势。
以莫斯科会战为例,苏军总兵力为260万,德军为180万。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近200万,苏军则有300万。
最后的柏林战役,德军80万,苏军260万。
我们就看看最后的柏林战役,苏军虽然兵力有3倍以上优势,完全掌握制空权,重武器也有极大优势,仍然伤亡30多万人,其中战死8万多人。
而德军虽然崩溃,也不过10万人死亡,22万人受伤,约有48万人在德国宣布投降后被俘。
换句话说,柏林战役苏军和德军伤亡比,大体是1比1。
要知道,这还是苏军占压倒性优势,而德军约一半部分是乌合之众、武器弹药都严重匮乏的情况下。
为什么苏军伤亡大于德军?
看看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很明确了,苏军伤亡高达200万人,是参战部队的三分之二。
当时苏军几乎是不惜代价的用兵力去打消耗战,一点点耗尽德国人的有生力量。
那时候一船船的苏军士兵被运过伏尔加河,增援进入一片火海的斯大林格勒城内,立即遭遇惨烈的巷战。甚至在德军空中封锁下,很多苏军运输船在河上就被炸毁。不少苏军新兵都没有看到德国人长什么样子,就死于伏尔加河中。
进入这种残酷的巷战中,谁死谁活几乎都是碰运气,因为四面八方都是子弹、手榴弹、炮弹,神仙也没法躲避。
当时进入城内的苏军新兵,平均存活时间只有24小时,军官也只能活3天。一个新兵连渡过伏尔加河,奉命增援市中心。等到几小时后他们经历十多次战斗到市中心时,残余部队只有半个排了。而只要经历了这十几次战斗还没死的新兵,就可以提拔为班长,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了。
比如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战斗,防御大楼的指挥官只是巴甫洛夫中士。其实本来负责防御的是近卫第42步兵团三营七连,然而最终只有4个士兵冲入大楼,其余官兵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被德军炮火打散。
于是,巴甫洛夫中士就成为指挥官。其实,身为班长的巴甫洛夫中士之前就是代理排长了,因为排里面所有军官都战死了,班长就是最高指挥官。
巴甫洛夫中士进入大楼以后,发现这里非常重要,立即向团部要求支援。
团里面立即派遣多支增援部队赶来,结果路上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仅有一个机枪排残部(7人)、一个反坦克小组(6人)和一个迫击炮小组(4人)。
这点兵力肯定守不住,无奈之下只能将大楼中躲藏的10多个平民中的4个男人武装起来,让他们一起作战。
而剩下的10多个平民主要是妇女和老人,也被动员起来作为传递弹药的运输员和通讯员。
大家看看,战斗惨烈到什么地步。
因为大批苏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就迅速或死或伤,不可避免的吓坏了一些新兵。
谁都知道,新兵其实还是老百姓,第一次经历战斗往往会吓得魂不附体。
因此,一些新兵目睹惨烈的战况,出现了临阵退缩的情况。
而当时执行斯大林“一步都不能撤退”的命令,将临阵退缩的士兵一律当作叛徒,大多被就地枪决。
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进行被枪决的苏军官兵,就有高达1万3000多人,相当于枪毙了整整一个师。
苏军的战略很简单,利用自己比较擅长的防御战、城镇战瓦解德军闪电战的优势,以数量优势几个换一个,消耗德军有生力量。
所以,苏军伤亡较大是军事战略,也是苏联想要取胜不得已的方法。
如果苏军能够以闪电战反制德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辉煌的胜利,他也不会这样用军队去血拼硬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