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营属于特殊编制,不属于正规部队的正常编制。
整个抗战期间,独立营是很少的,独立团倒是有不少。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复杂,萨沙尽量说一说。
正规军是班排连营团编制,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由于战争的特殊性质,出现了独立营和独立团,当然要分类来看。
第一,脱离编制的独立团营部队。
正常来说,团指挥营,旅或者师指挥团。
但是因为战争的特殊需要,经常出现一种超出编制指挥的现象。
这也分为很多种情况。
比如红军时代的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到第五团,就是这种性质。
这些独立团本来并不是正规军,而是正规军派出一些骨干部队,联合苏区各县地方部队组建的。
这些独立团编组的目的,是在反围剿期间主力部队大范围机动作战,各县就失去了自卫能力。
所以独立团就负责在当地本乡本土作战,打击来围剿的国军力量,但一般也不会同敌人硬碰硬,以打游击和骚扰为主。
由于独立团也好,独立营也罢的性质特殊,不便于让已经机动作战离开的野战军师或者团指挥,就编为独立编制。
这些独立营和独立团,平时服从苏区当地政府指挥作战。
类似的部队,在红军时代有很多个。
比如红军皖南独立团:民国23年(1934年)9月,支援石太祁黟边暴动的赣东北游击大队与皖南苏区游击队合编为皖南独立营。12月与红军抗日先遣队留下的侦察营及一些县区武装合编为红军皖南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独立团共有500余人,建制3个营8个连,属中共皖南特委领导。翌年元月,国民政府重兵“清剿”苏区柯村、新棚一带。刘毓标与熊刚率一营,转入皖赣边境障公山开辟新区,其余部队就地坚持斗争。
其实北伐期间,叶挺的独立团也差不多。
当时李济深很厌恶共产党员,不愿意叶挺独立团在他们的部队中。所以叶挺的独立团并不受李济深指挥,是由中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独立团内部建立中共支部,吴巨严任书记。团部直属队和各营均建立党小组。
到了抗战时期,独立团和独立营就更多了。
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满地开花,常常派遣小股部队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这些部队可能最初只有一二百人甚至几十人,慢慢发展到数百人甚至数千人规模。
但他们并不是正规军,平时主要就是在自己建立根据地扩大规模,进行反日游击战。
所以,他们一般隶属抗日根据地指挥,是独立存在的。
再说通俗点,一个抗日根据地建立本来只有一个连的部队,是八路军正规军派来的。后来扩大规模到几百人,就建立了独立营。但是周边并没有其他八路军部队,独立营并没有直接的上级,直接服从根据地的指挥。
后来独立营继续壮大,数量达到一两千人,就成为了独立团,同样没有上级,服从根据地指挥。
自然,也存在根据地地方部队直接升级而成的独立营,独立团。
根据地可能一直驻扎着八路军正规军,比如某某团。同时根据地也建立了自己的县大队、区中队这些地方部队,配合正规军作战。后来八路军正规军调动离开这里,或者去进行大规模作战,县大队就直接升级为独立营或者独立团。
即便方式不同,结果都是一样,就是长期驻扎在某一个地区的部队。
第二,超出编制的部队。
以八路军115师独立团为例,本来是红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
但是1937年8月改编为国军的时候,国民政府只给了红军三师六旅十二团的编制,每师一万五千人。
当时按照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以及一千人的陕南红七十四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好不容易编了4个团,也就是685、686、687、688四个团,但还多出来杨成武、邓华的红一师1500人。
换成其他部队就算了,而杨成武这些部队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
但国民政府不愿意给更多的编制,红军又不愿意让这支部队降级为民兵,只能编为115师独立团。
这个独立团很特殊,直接受115师指挥,不隶属于某一个旅。另外,国民政府对此不支持也无法反对,反正不给独立团任何军饷,不给任何补给。
后来八路军编制不断扩大,从4万多人到了1945年就有60多万规模。
这些扩大的部队,国民政府一律不承认,八路军只能自己建立编制,包括教导旅、独立师、独立团,当然也有很少量的独立营。
其实抗战期间,八路军由于扩大很快,编制是很乱的。
一个旅下面,往往有正规团、独立团、教导团、游击大队等等,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
说来说去,《亮剑》里面的独立团并不是老资格的红军部队,而是抗战中后期扩大的部队。